摘 要:春秋戰國,思想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秦依法家思想統一天下,但又短暫而亡。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放棄法家思想,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可文景之后又出現了一些棘手的新問題,王國問題,匈奴的威脅,漢武帝即位后,極力想加強中央集權,開拓疆土,道家思想明顯不合適宜,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學迎合漢武帝的需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實現了從“無為”到“有為”的轉變,此后儒學逐步成為正統思想。
關鍵詞:治國理念;無為;儒術
漢代初年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為統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道家重視成敗存亡的歷史經驗,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到了漢武帝貿然廢棄劉家祖宗們的治國法門轉向獨尊儒術,何為?是社會各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一) 是國家綜合國力發展的結果
1. 漢初的經濟。因戰爭破壞,社會殘破荒涼,疆域縮小,人口減少,“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饋,自天子不能具鈞駟,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經濟的凋敝決定不可能有積極的政府行為,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經濟得到了發展。“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鄙廩俞皆滿,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成群,而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經濟的發展為國家集聚了的實力。
2. 漢初和匈奴的關系。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在不斷威脅北方邊境,多次帶兵南下襲擾,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馬邑(今山西朔縣)迫降韓王信,次年又以40萬大軍將漢高祖劉邦包圍在平城白登山。有了屈辱的“白登山之圍”。同年十二月,冒頓單于再攻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劉邦兄代王劉仲棄國而逃。無奈之下,被迫和親。奉公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從漢初到漢武帝時期七次大規模和親,但無法從根本上解除威脅。“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倍,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邊境異族的侵擾,成為漢初統治者的心病,如鯁在喉,漢武帝的夙愿是中央集權,一統天下,豈能受其坐大而不顧。
3. 王國問題的威脅。漢初劉邦封同姓王確保劉家天下,結果,王國凌駕朝廷成為威脅朝廷一股力量。漢初因缺乏實力,無為隱忍退讓,但仍有覬覦皇權者,景帝時“七國之亂”雖經平叛,已暴露出王國同朝廷的矛盾激化,不解決不行。
(二) 是各種理念在實踐中發展的結果
1. 法家,封建帝王最推崇,法家的核心精神是高度重視國家利益,輕視個人利益,不講人治,追求法治。法治會讓社會有規矩,有秩序。依法治國為現代社會所推崇。但古代國家利益實際上是皇家利益,僅依靠嚴刑峻法,必然亡國。秦亡就是例證。崇尚法治不行,廢棄法治更不行。而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學恰恰在法治之外披上了一件溫情的外衣,外儒內法。
2. 道家,核心無為,強調遵從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實際上是以弱勝強。漢初,積貧積弱,為了保養民力,增殖人口,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是合乎國情的。到漢武帝時,國家已經發展,實力壯大。道家理念會拖后腿。
3. 墨家兼愛“兼相愛,交相利”,墨子思想的核心,反映了他企圖調和統治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強調“愛無差等”,事實上難以實現。“非攻”即反對戰爭,體現了反對破壞生產,保全其生命財產安全的價值主張。但是,怎樣防止戰爭,制止戰爭缺乏其術。尚賢:“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其貴在重視才能,但是缺乏選拔人才方法,理想化的空談而已。
4. 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強調“仁”,提倡“德”,“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中而眾星拱之”,治國理念仁政。“政在得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可儒學在春秋戰國僅是眾多學派中的一種,不占主導地位,在漢代怎么成為正統思想呢?歸功于董仲舒的改造。
(三) 是董仲舒對先秦儒學改造發展的結果
董仲舒,少年時以“目不窺園”聞名于世。潛心于《公羊春秋》的探究。以《天人三策》震驚朝野上下,石破天驚。為大漢王朝,乃至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定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基調。一改大漢王朝處處示弱的無為思想,主要觀點:
1. 大一統 高度重視天下的統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的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迎合了漢武帝開拓疆土的需要。
2. 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從理論上求證了新政權的合法性,為歷代皇帝們所推崇,同時,也制約皇權。皇權上天所賜,國家管理好,上天會獎賞,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管理不好,會出現異災而警告,再不反省悔改,就剝奪權利,改朝換代。
3. 興太學。舉賢良,“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古之王者明於于,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將選才制度化,規范化,保證了人才輸送的長期、有效。
4. 尊儒強調思想上的統一“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度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要維護國家政治統一,必須要實現思想上的統一。
5. 就是為人處世方面,提出了“三綱五常”。其中“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五常”則是指“仁、義、禮、智和信”。這一理論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和繼承,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經典學說的基礎上融入了陰陽五行為框架的道家學說,以及法家等思想建立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派儒學思想體系。漢代學校教育全面推行新儒學思想,選官任官以儒學為標準,儒學逐步形成獨尊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尊儒能增強國家凝聚力,不僅解決了漢初以來三大癥結:經濟凋敝,王國問題,匈奴威脅。而且造就一大批以儒學為信仰的文人,培養出一批以儒學思想為信仰的文官集團,對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影響深遠。
作者簡介:李斌,甘肅省天水市第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