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之年,高考語文試題在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和導向作用的前提下也順勢而變。通過參加2017年的高考閱卷,結合閱卷組對知識的講評,我認真反思在高三一年的復習備考工作,并做如下總結。
關鍵詞:關注語文;提高閱讀;細節
一、 關注語文考試內容的變化,時刻把握命題方向
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是近幾年來變化最大的一次,明確變化,能極大提高復習備考的針對性。(1)試題結構的變化。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采用四大題模式:第一大題是三篇現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共35分),第二大題是古詩文閱讀(共35分),第三大題是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第四大題是寫作(共60分)。(2)題量和閱讀量增加。2017年高考試題由原來的18個小題改成了22個小題,且選擇題增加,單選題10個,多選題2個,占40分左右。2017年高考取消了選考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均為必考題,這實際上就增加了一篇文章的考查,對學生的閱讀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古詩文閱讀穩中求變。文言文閱讀延續了2016年全國卷的試題考查形式(斷句、文學常識、文章理解、翻譯);詩詞鑒賞題則變成了一道多選題,加上一道主觀題;名篇名句默寫題,降為5分,理解性默寫,初中占2分,高中占3分。
二、 注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
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表示,讀書太少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適當增加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養成多讀書的習慣,也有助于語文教學的改進。我們平時的語文課,都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習題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因此,要想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上好閱讀課,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經典和流行相結合,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習慣。語文從來是一個有關數量,無關應試的學科,分數高未必素養高,但有著較高語文素養的學生,分數一定不會差。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教給學生更多更有用的讀書方法,用科學的方法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理解能力。
三、 審清題目,找準得分點
就像打槍一樣,只有找準目標,才可能一發即中。考試也一樣,只有審清題目,找準得分點,順利得分。如2017年全國卷·1實用類文本閱讀第9題: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說明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開播初期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在制播運營模式方面的不同。(4分)這道題目在審題時要注意三個點: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開播初期中的“初期”、制播運營模式方面、不同,學生只有審出這三個點,作答時概括才可能準確。但是很多學生沒有審清“開播初期”這個點,這樣答題時即使概括了很多內容也得不了分。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復習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養成審清題目再作答的習慣,千萬不要對題目似是而非就慌忙答題。
四、 培養學生多角度答題,盡可能多得分
多角度答題,意味著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信息,把題目轉化成自己所熟知的常規模式,很快明確答題方向。但在真正答題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往往忽略這一點,只集中解釋某一個答題角度,導致寫得多,得分卻不高。例如,2017年全國卷·1文學類文本閱讀《天囂》中第5題:小說以“渴”為中心謀篇布局,這樣有什么好處?請簡要說明。(5分)這道題學生很容易就把它轉化為常見題型,即小說某一情節的作用,根據學生平時掌握的答題角度,很快就能明確這道題要從小說的情節、人物、主旨三方面作答。如果學生從這三個角度作答,那至少可得3分,但很多學生卻從情節這一個角度答了三條:(1)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2)為下文做鋪墊,(3)貫穿全文,這樣看似回答的很全面,其實只能得1分。所以,在平時的復習備考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作答,這樣在考試時才能盡可能多得分。
五、 從細節入手,注重區分答題術語間的區別
細節決定成敗,考試也一樣。我們在指導學生答題時決不能太過于籠統,而要注重從細節入手,注意區分各個答題術語之間的區別。我們還以2017年全國卷·1《天囂》中第5題為例,學生明確了答題角度就知道要從情節、人物、主旨三個角度作答,但每個答題角度下又有很多相關的答題術語,如從主旨這一角度,學生可以回答:深化主旨、升華主旨、提升主旨、揭示主旨、點明中心,這幾個答題術語看似沒什么區別,但具體到某一篇文章中他們之間的區別就顯現出來了。《天囂》以“渴”為中心謀篇布局能起到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的作用嗎?細細讀來,顯然不能。所以,學生只有回答深化主旨、升華主旨、提升主旨等才能得分,而回答揭示主旨、點明中心則不得分。如從人物如這一角度作答,學生只有回答:突顯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等能得分,而回答豐富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則不得分。
高考的表面看是檢測學生,老師只是改卷、講評,但如果教師在改卷、講評的過程中深入參與,它就會成為教師學習成長的契機,成為一個只有親歷者才能感受思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袁祖望.高校教師需要轉變哪些教學觀念[J].中國大學教學,2004,(8):22-23.
[2]祝立英.地方高校學分制管理的實踐與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虞桂梅,教師,河南省信陽市新縣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