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幼兒教師我不僅要尊重整體的共同發展需要;更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幫助每位幼兒富有個性地健康快樂地發展。
關鍵詞:教育;幼兒;職責
在小五班有一個特別的小男孩浩浩,5歲。第一眼就不難看出他與其他孩子的不一樣:在家與在幼兒園的表現判若兩人,在家能說會道,開朗活潑;在幼兒園焦慮緊張,來園哭鬧,有攻擊性行為,拒絕吃飯、睡覺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他的這種表現,使他在集體生活中受到孤立,與老師和小朋友的交往與交流產生了障礙。
一、 究因——探尋事實的本源
1. 家庭成員之間關系不和:浩浩的家庭成員之間關系不和睦,父母關系、婆媳關系都不融洽;爸爸工作繁忙,早出晚歸,很少與孩子游戲與交流,媽媽和奶奶之間經常因為家庭小事發生各種爭執。
2. 溺愛孩子:浩浩平時都是由奶奶負責照顧。因為浩浩的爺爺剛去世不久,奶奶一直郁郁寡歡,情緒波動大,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浩浩身上。對浩浩關愛有加,百般呵護,對他提出的條件有求必應……
3. 家長的教育觀念、行為不統一:浩浩的媽媽對奶奶給孩子的這些溺愛心理上可以理解,但行為上會有分歧,兩個人經常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發生口角,家庭氛圍不融洽,影響了幼兒的性格和情感發育。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浩浩小朋友的性格就形成了:缺乏安全感、自信、內向、任性、性格表現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我為中心非常嚴重、與人交往的能力偏低……獨立性、社會性發展急需提高。
二、 尋策——追尋失去的本質
看著本該快樂的浩浩心里蒙上了一層陰影,我內心又是心疼又是焦慮。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決定要用我的真心打動孩子那顆受傷的心靈;我要用我的愛溫暖孩子那顆冰冷的心;用我的微笑感染他;用我的行為感化他……
1. 翻閱資料,營造有愛的環境
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義務和責任,把我們全班連在了一起。因此為了更好地尊重孩子的個性化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我們首先進行了相關個案的研究學習,希望可以從已有的經驗中獲得理論與策略方法的支持,從而推進自己的工作。我們每個老師都努力搜集一些有關個性化幼兒教育的成功案例來研究,每天對幼兒的情況交流反思、記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從而也是教師和幼兒共同成長。
第一學期,浩浩小朋友每天來園時總是有哭鬧的現象,對于小班幼兒入園的這種不適應,我們沒有責備、批評他,而是在每天接待來園時用微笑迎接他的哭聲,用擁抱分擔他的分離焦慮、用有趣的話題吸引他的注意力,用好玩的游戲和玩具讓他愛上幼兒園。
2. 物質精神相結合、增強幼兒自信心
對浩浩在園的表現做出細致全面的觀察,及時地對他進行肯定性評價,哪怕只是很小的、偶爾的進步,我們也加大表揚力度。如:浩浩平時不愛吃青菜,偶爾吃了一點青菜,我們就抓住時機“浩浩進步了,不再挑食了,以后身體肯定會很棒”。
同時我們對他進行肯定性評價時注意方式的多樣化,單一方式的表揚容易使他產生厭倦心理。肯定性評價的方式很多:有當眾的或個別的,有口頭的或書面的,還有點頭、微笑、撫摸等體態語言或其他物質獎勵。物質獎勵也經常變化,有時候是一個小星星,有時候是一個小獎章,還依據他的需要來選擇,比如他非常喜歡玩建構區,在他來園不哭鬧時獎勵他優先選擇。總之對于浩浩的點滴進步,我們的肯定性評價很有效,以精神鼓勵為主,經常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簡單的獎勵性動作都對他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3. 家園攜手,鼓勵幼兒成為更好的自己
家長的教育理念滯后,嚴重影響著孩子的進步和發展。我定期把當月的幼兒教育雜志推薦給家長,并和他們一起分析孩子的特點;平時,與家長及時溝通,為家長提出合理化建議,如尊重幼兒,建立寬松、民主、自由、和諧的新型家庭關系。我和搭班的老師進行了家訪,與浩浩的爸爸、媽媽、奶奶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話,浩浩的爸爸媽媽也發現浩浩的問題,當下決定每天要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交流,父母以及奶奶不在孩子的面前發生爭執,不在背后議論他人,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三、 蛻變——綻放教育的本真
1. 進步——他來園不哭了,能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經過一個月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引導,浩浩今天來園時沒有哭聲,沒有眼淚,也沒有使勁地拽著媽媽的手,而是自己靜悄悄地走進了教室門口,雖然沒有向老師問好,但通過他的平靜的眼神告訴我,“老師我來了。”當時我興奮地撫摸著他的小臉,輕輕地抱著他高興地說:“浩浩,早上好,今天你真棒!小朋友快看看,給他給點鼓勵!”小朋友馬上向他鼓起掌來,都仿佛沉浸在他的歡樂中。浩浩呢,也露出了開心的笑臉。這些表明,他已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開始喜歡這個集體了,開始接納老師和小朋友了。家長也獲得了一種喜悅,一種由衷的喜悅,不再為送孩子而感到尷尬了,不再為晨晨的哭鬧而感到氣惱了。
2. 發展——他各方面的能力開始提高了。
慶“六一”表演節目時,我們進行音樂游戲,音樂響起的時候全班小朋友都要輪流擁抱,開始我拉著他的雙手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擁抱,后來就放開手,想看看他的表現,結果,當一個女孩子微笑著擁抱他的時候,他主動跟了上去。漸漸地,浩浩可以和我們一起做操,一起做游戲,在班里也有了好朋友,在老師、家長、小朋友的一起關注下,浩浩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的真正基礎是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礎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礎就是愛孩子。愛,是最大的教育秘訣。”因為我們愛孩子,也愛這份工作,為了給孩子更多,所以我們也要學到更多。這也與行知思想中的“教學作合一,活到老,學到老”相互聯系起來了。學習行知思想,重要的是把行知思想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來,更好地按照教育規律,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更好地為我們的教育發展服務,為我們的孩子服務,給予每個孩子需要的教學與教育,盡好自己的本分,讓每個孩子能學有所得。
作者簡介:孫嬌,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