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楠??
摘要:詩歌閱讀鑒賞,考查的是同學們理解和欣賞古代詩歌的能力。詩歌的高度創造性決定了培養詩歌鑒賞能力有很大的難度。高中階段學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沒有立竿見影的捷徑,而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本文從以趣導學,文本解讀能力的提高途徑,復習沖刺中重難點的突破,三個方面探究如何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關鍵詞:詩歌鑒賞;以趣導學;文本解讀;重難點突破
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國民》中有一段關于詩歌的話: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情感,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儉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圣潔的理想。它時而訴諸浪漫主義,使人們超然在這個辛苦勞作和單調無聊的世界之上,獲得一種感情的升華;時而又訴諸人們的悲傷、屈從、克制等情感,通過悲愁的藝術反照來凈化人的心靈。讀詩之于我們,既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審美。但對于部分高中生來說,讀詩卻已漸行漸遠。碎片化的閱讀,斷章取義的理解,導致高考中詩歌閱讀得分較低。為了更好地培養高中生古詩文閱讀鑒賞能力,我在教學中以趣導學,關注詩歌文本解讀,以針對訓練突破教學重難點,切實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 以趣導學
“詩者,天地之心也”。對于古典詩歌教學,重要的一點就是培育孩子們的詩心,這一點對于高一同學來說尤為重要。
人教版高一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即是現代詩歌教學,結合第一單元教學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是提高學生興趣的契機。因此,在結束了第一單元教學后,我給學生補充了食指、舒婷、席慕容等的詩歌。在之后,我開展了詩歌朗誦比賽。經過本階段教學,同學們對詩歌有了一定的興趣。但“五·四”運動之后崛起的現代詩歌畢竟和中國古典詩歌有著較為遙遠的距離,加上同學們古典詩詞修養不夠,詩歌鑒賞題對他們來說,仍然是硬傷。
為了讓同學們近距離接近古典詩歌,之后我在傳記教學《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中,開展小組合作,再一次引領同學們探究古典詩歌。結合課文內容,我首先要求同學們梳理了杜甫主要的身平,可以分為“讀書與壯游—困居長安十年—陷賊和為官—漂泊西南”四個時期;其次,要求同學們結合傳記內容分小組完成杜甫四個時期的代表詩作的搜集與整理。本次教學結束后,同學們不僅搜集整理了杜甫名句,同時對詩歌鑒賞中知人論世這個知識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懂得了結合作者身世來推知詩歌情感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為同學們播放了“中國詩詞大會”高考狀元專場等視頻,讓同學們走進更直觀的詩歌世界。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古代詩歌單元之前,我為同學們播放了《唐之韻——千古唐詩》系列,使同學們對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李白、杜甫等有了更為鮮明的印象。
以上詩歌教學活動激發了同學們詩歌閱讀的興趣,也使同學們知曉了李白仗劍走天涯的夢想,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博大胸襟……
二、 詩歌文本解讀能力提高策略
古典詩歌鑒賞主要考查詩歌意境、情感、藝術手法及詩歌的比較閱讀等。對于這些考點同學們是熟悉的,但由于積累不夠,這樣那樣的失誤導致敗走麥城。只有提高解讀詩歌文本的能力,才能在詩歌鑒賞中大顯身手。為提高學生解讀詩歌文本的能力,我開展了詩歌意象的比較分析教學和“詩歌推薦專題月”活動等,以點滴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朱光潛在《談美》中寫道“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詩人往往移情于物,于是明月、斜陽晚鐘、田園林泉等在詩人筆下或揚眉帶笑,或嘆氣凝愁。很多同學對意象大致上知道含義,卻不能精確地捕捉含義,要突破同學們對意象理解的誤區關鍵是辨別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人筆下的情感。因此在意象復習時,我注意到了比較積累。如在講菊花這一意象時,我注意到了將李清照筆下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和黃巢筆下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相比較;講斜陽時比較“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和“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另外,我以課本為綱,結合人教版第三冊古典詩歌單元教學,開展了“詩歌推薦專題月”活動,指導學生從詩歌情感、藝術手法、意象等角度對詩歌進行鑒賞推薦。本次詩詞推薦活動,既夯實了課內知識,也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我在教學中注意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詩歌教學中,儒家的“獨善其身”,道家的“道法自然”,中國人的“沐春風而思飛揚,凌秋云而思浩蕩”等。如在講到蘇東坡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時,我聯系《蘇東坡傳》對儒、道、釋文化做了較為系統的介紹,大大減少了同學們的閱讀障礙。
三、 復習沖刺階段的重難點突破
經過高三的一輪復習,同學們的詩歌鑒賞知識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但得高分仍然不容易。于是我指導同學們找病根,找對策突破重難點。
針對同學們讀詩過程中,不能準確把握詩歌情感,我教同學們“五步”讀懂古詩即讀標題、讀意象、讀注釋、讀作者、讀情語。在詩歌文本分析時,指導同學們通過文中的形容詞、倒裝句等去聯想、去還原詩歌境界。
在詩歌藝術手法鑒賞練習中,同學們對修辭手法這一塊掌握得比較好。但對于表現手法中的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襯托、烘托、虛實結合等的理解運用卻不盡如人意,有些同學在答題時要么寫不全,要么寫錯。究其原因是藝術手法理解不到位,記不牢。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記憶,我將初、高中古詩文名句結合講解,如我結合《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闕與杜甫詩句中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講解襯托手法。另一方面,將詩歌鑒賞中的藝術手法與散文閱讀中的藝術手法鑒賞作橫向聯系。同時,還向同學們推薦《鴻雁》、《蜀繡》等歌曲,讓同學們在輕松的音樂中感悟詩歌之美,尋找解讀詩歌的靈感。
以上方法,是我在培養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方面所做的一些嘗試和努力。隨著高考的改革,詩歌鑒賞閱讀教學仍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盡管這條道路充滿困惑與艱辛,但只要我們堅持總結、堅持反思,不斷學習,就一定能讓詩意棲居課堂。
參考文獻:
[1]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2.
[2]朱光潛.談美[M].中華書局,2015:78.
[3]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90.
作者簡介:
王詠楠,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第一高級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