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出臺和新農村建設的啟動,許多新興事物涌入農村,傳統的教育模式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校外教育活動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重視。但是,在農村,校外教育卻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的解決做了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農村;校外教育;家長;教師;校外教育工作者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一直強調的教育目標。完成這一艱巨而又偉大的目標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多方面的支持。校外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發揮其相應的作用,才能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就當前來看,農村校外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做了如下思考:
一、 農村學生校外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 活動場所薄弱
校外教育場所是為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基地。它的主要功能是,為豐富學生校外生活,為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技術以及文藝等教育,提供教育資源,為學校培養個性人才提供教育資源。雖然農村教育發展速度較快,但是校外教育機構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有的地區根本就沒有校外教育場所,即使有也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這就嚴重阻礙了農村孩子會接受校外教育。
(二) 活動內容和形式單一
通過對學生課余活動調查發現:農村80%以上的中小學生的課余時間是在看電視。當我們在調查中提到校外教育時,多數學生的回答是“集體補課”。長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校外教育就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了。其實校外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如:文藝活動、科技活動、勞技活動、體藝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都屬于校外教育活動的范疇。
(三) 教師和家長的觀念落后
教師和家長對校外教育的認識程度嚴重不足是制約校外教育開展的思想障礙。由于農村教師和家長們對新鮮事物接觸較少,其教育觀念也是相對落后的。他們總認為,學業成績是決定孩子命運的唯一標準,所以,一心讓孩子多做題、多練習,甚至節假日還送孩子上輔導班。他們覺得,唱歌、畫畫、踢足球……是不務正業。這就嚴重制約了校外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扼殺了孩子的愛好,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個性發展。
二、 對校外教育活動問題的解決及發展的思考
(一) 建全保障制度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在法規和制度的約束下,其工作才能健康快速發展。農村校外教育場所的薄弱,其主要成因是相關管理部門的責任不明確。針對這些現象,用法規制度的形式強化主管部門、實施單位和監督和評估的責任,并具體制定活動大綱、活動具體項目的設置和開發和適合當地的資源開發制度。在法規和制度的保障和制約下,相關部門的工作熱忱也就得到了激發,農村校外教育活動也就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二) 有目標、有計劃開展活動
校外教育是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的補充教育,施教者組織開展活動,必須堅持以國家教育方針為導向的原則,做到目標明確、計劃完善。在活動開展時,一定要以活動目標為導向,按照活動計劃有序開展,提高學生對校外教育活動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切忌為了應付公事,而做表面工作。
(三) 搞好宣傳動員工作
由于農村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對校外教育的認識不足。校外教育機構以及學校等相關部門,要聯合行動,積極宣傳對學生開展校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組織開展家長教育及動員會、教師動員會、學生宣傳等形式多樣的教育宣傳活動,以提高師生及廣大農村家長們對校外教育的重視程度。
校外教育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因此,我們的宣傳范圍必須寬廣,力爭提高全民意識,爭取多方力量支持,如:農業合作社、養殖場、信用社、村辦企業、養老院、衛生院、旅行社等等,為更全面地開展校外教育活動提供保障。
(四) 加強硬件建設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2010~2020年)》指出:“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城鄉一體化教育體制,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近年來,我們發現國家對農村學校投入雄厚的資金,改善校舍、改善學生生活條件、加強農村硬件建設,如今的農村學校面貌煥然一新。隨著教育均衡發展工程的快速進展,農村校外教育工程也將迅速拉開帷幕。我認為,各級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來建設一批高質量的校外教育場所。
在我國,農村教育資源是相當豐富的,例如:農產品基地、名人故里、紅色革命遺址等等都在農村有所分布。校外教育工作者和農村一線教師要善于挖掘當地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不斷提取本地域內的精華教育資源,并使其發揮強大的教育優勢。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可開展廣場舞、春游、秋游、落花生、烤紅薯等豐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動,以增強學生對農村風光的喜愛之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五) 學生、教師和家長三方民主參與
“小孩子的力量是偉大的,信仰小孩子能做小先生。”農村校外教育的對象就是小學生,小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決定了校外教育的成敗。因此,校外教育活動的主動權應該留給學生,真正地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目的,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如:1932年,當時曉莊余兒岡小學被迫停學,兒童組織起來自教自學,稱為“自動學校”,陶行知寫道:“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自在。”
但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并不是放任自流。農村孩子的社會實踐經驗十分不足,往往辨認不清真相的真善美丑。所以,農村校外教育活動必須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才能順利開展。在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引導不是“填鴨灌輸式”的傳遞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學會交流合作。
(六) 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和諧發展
校外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繼續和完善,只有二者之間完美結合才能圓滿完成全面育人的根本任務。校外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要對校外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繼續”這里是指:我們通過開展校外教育來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將課堂知識進行拓展。千萬不能把校外教育活動作為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補習課。
總之,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在處理二者關系時,要盡量做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培養健全人格的社會新人提供全面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2001.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2010-2020年)綱要[M].2010.
[3]教育部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M].1985.
作者簡介:王清芝,甘肅省會寧縣老君坡鄉教育管理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