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兵
[摘 要]針對當前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地區間不平衡的現狀,以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地方經濟水平為研究對象,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影響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而地區GDP與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性并不顯著;地方經濟活力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第二產業從業人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等指標促進作用明顯;農村地區居民富裕程度影響網絡購物規模,網購指數與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高度相關。建議把握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著力點,加快“農產品上行”的步伐。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縣域電子商務;地方經濟水平;典型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2-0041-07一、引 言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商貿流通方式,具有進入門檻低、投入資金少等特點。在農村地區,農民可以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或農村特色產品實現個人致富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1]。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8號),商業部開展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工作,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可以看出政府已將電子商務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引擎,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阿里研究院、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2],截止2016年8月,中國出現了1311個“淘寶村”,年銷售額達百萬元的“淘寶村”網店數量超過11 000個,電子商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初顯。然而,面對超過2000個縣級行政區的中國農村,電子商務在各地的發展極不均衡,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福建等5個經濟較發達省份的“淘寶村”就占總數的83.4%。該數據至少說明兩點,一是中國大部分省份的農村電子商務還沒有發展起來,二是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基礎條件顯著相關。因此,研究電子商務發展的地域差異已成為當前制定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產業政策的前提條件。
解釋地區間經濟差異主要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兩大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突出地區間資源的異質性,而競爭優勢理論更強調地區的內生能力[3]。H-O模型基于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家或地區間因要素稟賦不同導致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帶來的比較優勢產生了跨區域貿易[4]。Porter[5]提出了“鉆石模型”,認為國家或地區產業的競爭優勢依賴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撐產業、市場競爭程度等4個要素。生產要素包括一般性生產要素和專業性生產要素,對于農村經濟而言,一般性生產要素包括農林牧漁及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交通系統等一般類基礎設施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等一般性人力資源,專業性生產要素包括信息、通信及物流等先進基礎設施、具有專長的技術性人力以及民間特色文化知識領域等。Porter認為,專業性生產要素比一般性生產要素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優勢。相關及支撐產業、市場競爭程度則與地方經濟基礎、經濟活力密切相關。對于農村電子商務而言,相關及支撐產業、市場競爭程度主要是指現有的產業基礎及產業規模,即是否存在傳統的產業集群。現有“淘寶村”銷售的產品中,排在銷量前列的品類依次是服裝、家具、鞋、箱包皮具、汽車用品、床上用品、玩具、服飾配件等消費類輕工業品,銷售這些產品的“淘寶村”多數存在相應的產業集群[2]。林毅夫等[6]認為,地區間競爭優勢的形成離不開比較優勢的充分利用,因此,無論是比較優勢理論還是競爭優勢理論,地區產業發展都與當地的資源稟賦等基礎條件密切相關,而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試圖回答當前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地方經濟基礎條件的哪些因素存在顯著差異。
二、文獻綜述
目前,有關中國涉農電子商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不多,且宏觀論述和定性研究的文章居多[7]。本文于2017年2月通過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分別檢索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電子商務”“縣域電子商務”“涉農電子商務”“淘寶村”等6個關鍵詞,檢索條件為“全文”,累計返回CSSCI收錄論文396篇,根據論文題目及摘要識別,剔除報道類及非直接研究涉農電子商務的文章297篇,保留99篇論文通過全文內容分類,研究涉農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的文章27篇,研究涉農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發展路徑的文章22篇,研究涉農電子商務消費者行為、網絡營銷及評價等問題的文章13篇,研究涉農電子商務作用及意義的文章10篇,而研究涉農電子商務發展影響機制的文章為27篇。這27篇文章中,有20篇為案例研究和宏觀論述。如曾億武和郭紅東[8]通過多案例研究,得出農產品淘寶村的形成由產業基礎、淘寶平臺、基礎設施與物流、新農人、市場需求等因素決定的結論;凌守興[9]以Porter的“鉆石模型”為理論基礎構建了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形成與演進模型,認為地理優勢、外部經濟、領軍企業、社會網絡、政府行為等因素推動集群的發展。
在實證研究論文中,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章有4篇。崔麗麗等[1]通過浙江麗水市275個“淘寶村”網商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社會創新因素對網商的網絡銷售業績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然而該研究基于社會創新角度,沒有關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王賢文和徐申萌[10]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采用2010年的淘寶網數據,分析了C2C 電子商務的地理格局,研究表明電子商務發展的空間集聚度很高,呈現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梯度遞減的趨勢,該文作者據此認為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與當地經濟發展程度高度相關。朱邦耀等[11]基于ESDA空間數據挖掘理論研究了2014年的“淘寶村”空間聚集與分異問題,結果表明“淘寶村”的區間差異較大,東南沿海地區密度較大,中西部地區幾乎為空白區;該文作者據此認為重商文化、鄰近示范效應、產業集群協同效應以及社會組織的推動等是淘寶村形成的主要因素。浩飛龍等[12]根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對東北地區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東北地區縣域電子商務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中心與外圍、縣級市與一般縣分異并存,該文作者據此認為經濟發展水平、信息化程度和發展環境是重要影響因素。后3篇文獻采用地理經濟學研究方法,強調地區間的空間分異,得出了較一致的研究結論。然而,上述研究中對于空間分異與當地經濟水平的相關性研究以定性推斷為主,缺乏基于全國數據的實證研究。因此,本文通過已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及地方經濟水平的統計數據,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方法,實證研究兩者的相關性,從中尋找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當地經濟水平的具體條件,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endprint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變量
1.電子商務發展變量
關于國家或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測度,OECD[13]提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S曲線,并從就緒度、應用度和影響度等3個維度進行衡量。其中,就緒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實施電子商務所具備的信息及通信技術(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狀況,它包括兩類指標,一是ICT建設情況,二是ICT使用情況;應用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ICT進行網絡購物、B2B(企業間電子商務)以及B2G(企業對政府電子商務)的規模;影響度是指電子商務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程度,如電子商務對于經濟效益、經濟增長、勞務雇傭、產品開發、商業模式等的影響情況。劉敏和陳正[14]借鑒OECD的3個維度,提出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代表就緒度的基礎設施、資源投入及環境等3個一級指標及所屬的15個二級指標,代表應用度的交易規模、安全及發展潛力等3個一級指標及所屬的11個二級指標,代表影響度的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對社會的影響等2個一級指標及所屬的10個二級指標。上述指標體系基于ICT視角,從電子商務采納的全方位測度其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及科學性。然而,當前中國農村電子商務實踐主要體現居民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購買產品或服務及企業或個人應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兩方面。因此,本文借鑒阿里研究院[15]描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分為網絡商務應用和居民網絡購買兩個維度。其中,網絡商務應用維度描述一個地區通過電子商務賣出產品或服務的部分,包括網商密度和網商交易水平2個二級指標;居民網絡購買維度描述一個地區通過電子商務買進產品或服務的部分,包括網購密度和網購消費水平2個二級指標。阿里研究院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編制成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展網商指數和網購指數,取值范圍均為[0,100],小數點保留3位,數值越大,反映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越高。電子商務發展指標體系見表1所示。
2.地方經濟水平變量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及中國農村經濟現狀,本文的農村經濟測量范圍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的測度,朱允衛和楊萬江[16]從縣域綜合競爭力的視角設計了綜合經濟實力、自然優勢與基礎設施、綜合服務能力、政府管理能力、產業與企業競爭力、農村與農戶競爭力、人力資源與科技教育、發展活力與潛力、對外交流程度、社會保障與人民生活等10個一級指標以及所屬的55個二級指標,該指標體系突出了綜合性、系統性、動態性等特點,能夠全面反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唐石[17]則從效益競爭力、基礎競爭力、消費競爭力、結構競爭力、科技競爭力等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構建了縣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具有指標簡介、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強等特點。本文考慮到電子商務的特征,同時兼顧數據的可獲取性,從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經濟活力等3個維度設計了18個評價指標。①經濟基礎維度。選取了人均GDP、人均公共財政收入、各項稅收、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等4個指標。人均GDP是發展經濟學中最基本的指標之一,用于衡量地區的人均產出,它代表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公共財政收入包括稅收、公債、非稅收入等,它體現了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能力;各項稅收如增值稅、所得稅、消費稅等,包括國稅和地稅,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指居民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代表了地區居民富裕程度及消費能力。②經濟結構維度。選取了農業增加值、牧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農業機械總動力、設施農業占地面積等7個指標。農業增加值、牧業增加值分別代表地區的農業、牧業的發展狀況;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代表地區的工業、服務業的發展狀況;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指工業、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比重越高,代表工業及服務業越發達,反之則第一產業占比較大;農業機械總動力、設施農業占地面積反映了農業現代化及市場化程度。③經濟活力維度。選取了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人均公共財政支出等7個指標。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表示相關產業人員數量,數量越大,說明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代表市場競爭程度,數量越大,說明經濟越發達、市場越活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人均公共財政支出等指標地區社會經濟投入情況,與地方經濟活力高度相關。地方經濟水平指標體系見表2所示。
(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所轄的縣域,考慮到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所轄縣農村經濟的代表性不強,予以剔除,因此數據總計來自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的數據采用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包括網商指數和網購指數。阿里研究院的指數來源于阿里巴巴所屬的網絡零售及B2B交易平臺,由于2015年阿里巴巴所屬交易平臺的交易規模占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的六成以上,其指數的客觀性可以認可。地方經濟水平評價指標采用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發布的“中國縣域統計年鑒”數據,考慮到地方經濟對于電子商務發展影響的時滯效應,本文采用2014年的中國縣域統計數據。對兩類數據進行數據清洗后,剔除含有缺失數據項的縣級行政區及兩類數據中名稱不一致的縣級行政區,總共保留1870個縣,具體情況見表3所示。
經過匯總統計,1870個縣的20項評價指標的均值、標準差及離散系數見表4所示。在電子商務發展指標中,網商指數(y1)的離散系數為92.81%,縣域間差異很大;而網購指數(y2)的離散系數為55.70%,縣域間差異相對小一些。在地方經濟水平指標中,人均GDP(x1)、人均公共財政收入(x2)、各項稅收(x3)、第二產業增加值(x7)、第三產業增加值(x8)、設施農業占地面積(x11)、第二產業從業人員(x1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x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x1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x1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x17)等代表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活力的主要指標的離散系數均在100%以上,說明地區間差異非常顯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