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良+張旋+田國雙
[摘要]食品產業是黑龍江的優勢產業,其快速發展對黑龍江的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調研發現:黑龍江食品產業發展存在產業鏈短,精、深加工比例小、增速低、產業效益低、市場競爭優勢不明顯等問題。本文基于GEM模型,從基礎、主體、市場三個方面確定影響黑龍江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提出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優勢產業GEM模型 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623(2017)05-0081-03
一、黑龍江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問題
黑龍江是我國耕地面積最大的省份,2015年糧食總產量高達1370億斤,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食品產業已經形成了水稻加工、玉米加工、大豆加工、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酒類加工、休閑食品加工、飲料制造、山特產品加工等產業鏈。這些產業鏈已經有大量依托企業,如依托五常、響水、北大荒等水稻加工企業,以優質水稻為原料加工成具有黑龍江特色的龍江米等。同時,森林資源豐富的大小興安嶺為林菌、林果、林業養殖、林業蔬菜等森林食品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作為林下產業的一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2013年12月省政府出臺了《黑龍江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對林下經濟予以極大的支持,而且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有望到2020年形成全國林菌類產業航母,成為全球最大的以紅松籽、榛子為代表的堅果和以藍莓為代表的漿果生產加工基地。黑龍江還是我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基地,截至2015年,全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全國的1/4,認證的綠色食品1620個,產量為1350萬噸,產值達1380億元。食品企業與之相關的品牌企業,以及上下游產業一起形成了黑龍江省的食品產業集群。
調研發現,黑龍江食品產業有較高的專業化程度,已形成了乳品、肉類、酒類、水稻、玉米等加工為主導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但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弊端,嚴重制約著產業集群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企業規模小,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弱。目前,黑龍江食品企業單位數約1500家,占全國食品企業單位數的3.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現階段規模以上的食品企業數占比不到1/3,其中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僅占不到40%的比例,且產值主要來自農副食品加工業,尤其是森林食品企業的規模小,競爭力弱。
2.食品產業鏈不完整,精、深加工比例小。黑龍江資源豐富,糧食產量居全國之首,但是食品工業的產值卻與農業大省的地位難以匹配。銷售利潤極低,食品加工產業鏈不完整,精、深加工比例低;在包裝環節,食品包裝簡陋,難以激發居民的購買欲,降低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尤其是森林食品、山特綠色食品等多數以原材料或簡單初加工形式加以簡單包裝便進入市場;在銷售環節,宣傳度低,知名度低,導致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低下,經濟效益低下。
3.就業人員專業化程度低,人才短缺。目前的食品企業中應用技術型人才嚴重短缺,根據對九三、北大荒等企業的調研發現,人才需求的重要標準為經驗和技術,但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高等學府培養的人才以綜合的學術型人才為主,與企業的用人標準脫節,尤其目前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不僅需要經驗,更增加了對專業性的要求。
4.林業資源開發程度低,競爭力不明顯。黑龍江擁有發展綠色食品的天然條件,但并未成就食品工業大省的地位。山特產品、森林食品等開發程度低,且已開發的產品中,深加工比例低,包裝簡陋等問題突出。
5.品牌多而雜,效益不明顯。黑龍江食品產業中主要集群產業之一的水稻加工企業眾多,但并未形成良性競爭,造成整體品牌效益低下,這一問題不僅出現在龍江米中,也出現在其他食品產品中。
二、影響黑龍江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
影響產業集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根據GEM模型將影響黑龍江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總結為:基礎因素、主體因素、市場因素三方面。
(一)基礎因素
基礎因素包括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持性資源、設施、經濟狀況、技術等。黑龍江優質的黑土地休眠期長,病蟲害少,化肥、農藥等使用量小,食品綠色無公害、營養價值高,符合當代消費者觀念,使得食品產業存在絕對優勢。然而,也存在種植結構單一的弊端,主要以大豆、玉米、水稻為主,難以抵御價格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玉米和大豆的價格下滑,經濟效益低下,造成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下降;再者,作為林業大省,林產品品種繁多,豐富工品產品種類,但一些產品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企業規模小,分布散,不利于產業集群發展。
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硬性條件。目前,黑龍江的公路里程數達到16萬公里以上,但也有一些地區的道路狀況并不樂觀,造成了林產品運輸困難,增加了產品的運輸成本,使產品價格高于同類產品的價格,失去市場競爭力;通訊信息則是產品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對于提升食品企業知名度有重要的作用。
經濟狀況則從多方面影響著食品產業集群的發展。食品產業是黑龍江的優勢產業,對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經濟快速發展將促使其他地方的企業向黑龍江集聚或者激發有能力者在黑龍江開辦企業,形成良性市場循環;再者,產業集群發展需要有大量資金支持,良好的經濟狀況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保障。
技術創新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食品產業是一個傳統的基礎性產業,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于食品的追求提高了,而且要求的變化速度極快,一個產業要想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改善和創新。
(二)主體因素
主體因素分為主體企業和相關的公共機構或企業、人力資源以及政策環境。黑龍江食品企業數約1500家,總產值達到4000億元,其中龍頭企業對產業集聚有重要作用,承擔了技術創新任務,對行業有領導作用,公共機構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支持,促進食品產業發展。endprint
政策環境主要指政策法規。政府相關政策的頒布不僅對產業發展環境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區域外企業的吸引力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市場因素市場是所有產業發展的前提。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食品的追求在不斷提升,所以要掌握消費者的需求,開發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擴大食品市場。
三、黑龍江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1.促進區域品牌整合,提升品牌知名度。總結五常大米品牌整合的經驗,對全省各個食品產業品牌進行整合,如黑龍江的木耳產業等。首先從源頭開始整治,加大對申報注冊新商標的企業產品質量的審核強度,提高申報標準,對于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在保留原有品牌的基礎上統一冠名,形成品牌聯合,并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形成集群產業,以質量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2.為企業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使集群產業向外延伸。持續舉辦一年一度的“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為食品產業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同時也為食品企業與省外或國外食品企業、投資商、貿易商等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機會。鼓勵九三、黑森等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聯合組織各種交流會議,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合作,并對開展市場建設、品牌培育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或資金獎勵;通過貸款貼息、融資獎勵等方式給予資金支持,或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食品互聯網體系,借助互聯網優勢,加大食品企業與外界的交流,建立“食品互聯網+”的模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東北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不斷加強國際交流。目前,黑龍江已與俄羅斯建立了農業產業聯盟,發展境外種植業、養殖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共同開發俄羅斯市場,借鑒此成功舉措,加強與國內其他省份以及國外的交流合作。
3.以現有的產業鏈為主線,延長產業鏈,并輻射形成特有的林下經濟產業網。以酒類加工、飲料制造、休閑食品加工、山特產品加工等產業鏈為主,加強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并開發林下食品產業,鼓勵大力開展林下種養殖業,重點開發食用菌、山野菜、森林豬、林蛙等特色產品,并根據產地分布,實施專業化分工,形成以大興安嶺、嘉蔭、尚志、東寧以及森丁系統為生產基地,打造培育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集群;以大興安嶺、黑河、伊春、哈爾濱為基地的漿果加工產業集群;以及依托伊春、鶴崗、佳木斯、雙鴨山以及森工系統,打造堅果加工產業集群等,各個集群產業交錯、合作,形成黑龍江特色林下食品產業網。
4.以公共機構為媒介,帶動現有產業主體互動。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加強校企合作。創辦培訓機構或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鼓勵高校申請開辦相關專業,鼓勵培訓機構與企業合作,培養對企業發展有能力的“定向”學生。有效加強經濟主體間的聯系,促進產業集群規模壯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