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薄皠邮謱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p>
關鍵詞:打破預設;體現過程;數學
這節(jié)課是《太陽光與影子》,我用多媒體演示:教學樓旁邊有一棵樹AB,大家想利用影子測量樹的高度。在陽光下測得一根長為1m的木竿的影長為0.8m,但當測量樹的影子時,發(fā)現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測得墻上的影長CD=1.2m,如果部分的影長BC=1.6m。你能算出此樹有多高嗎?
幾分鐘后,幾位同學就出示了解答:如圖,
利用平行四邊形ADCE得到AE=CD=1.2
而后再利用同一時刻物體物高與影長成比例求出
BE=2,所以AB=AE+BE=3.2m
我微微一驚,這不就是標準答案嘛!但我馬上想到,如果就這么結束這道題,其他學生可能只是得到這個答案而已,這絕不是我想要達到的教學目的,不能滿足于眼前這種一帆風順。一定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于是我笑著說:“你們很聰明!不過是怎樣想到這種解法的呢?”張?zhí)糜钫酒饋碚f:“連接樹頂A與影子頂D就確定了太陽光的方向,由太陽光是平行光線的原理,過C作CE∥AD交AB于點E,則把樹AB分成了兩部分,其中AE的影子DC,BE的影子BC不上墻。由平行四邊形可知AE=CD=1.2m,再由同一時刻物體的長度與其影長對應成比例可求出BE=2m,從而算出AB?!比嗤瑢W報以熱烈的掌聲。
到此為止,看似應該畫上圓滿的句號,可是我并沒有這么做。這個看來難度一般的問題,卻引起了班上馮雨、李少君這兩位同學的思考興趣。這么說吧,這兩位同學硬是把口味平淡的“白粥”做成了鮮香的“海鮮粥”,他倆的結論經過大家的鑒定都是“正宗”的,我當場分別命名為“馮雨穿墻術”和“少君鋸大樹”?,F把他倆的做法記錄如下:
馮雨穿墻術:
解:如圖,連接AD并延長交BC于E,則利用同一時刻物體物高與影長成比例求出
CE=0.96所以BE=BC+CE=1.6+0.96=2.56
再利用同一時刻物體物高與影長成比例求出AB=3.2m
思路:影子落在墻上,不好直接利用物高與影長成比例來求,那我就假設沒有墻,則樹頂的影子應落在E處,而轉化為不上墻的情形。
少君鋸大樹:
解:如圖,過D作DE⊥AB于E,利用矩形BCDE,
得到BE=CD=1.2,ED=BC=2.4
利用同一時刻物體物高與影長成比例
求出AE=2所以AB=AE+BE=2+1.2=3.2m
思路:剛才那幾位同學是把CD轉換到樹的上半部分,我是把CD轉化為BE,再利用同一時刻物體物高與影長成比例求出AE再加上BE即為樹高。
在本節(jié)課課堂小結的時候,我讓其他同學說說收獲,有的說“要想成功必先思考”,有的說:“學無止境”,我總結:“首先,感謝馮雨、李少君兩位為我們提供了這道題不同的思維方向,我們每個人都要向他們學習,不能滿足于只獲得正確答案,只要敢于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成為最棒的學生?!?/p>
這是一節(jié)家常課,我們的教學中大多數的課堂都會是這個樣子,如果對同樣一個問題,每人的思想方法不同,在自由思考的氛圍下,大膽地展示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恰恰體現了“真實”二字。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很多時候,為了在課堂上的45分鐘內讓學生完成教學案上的題目,老師在備課時對知識的講解思路作了理想化的設計。結果往往是整個課堂上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自己的思維難以展開,并不能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這與新課程改革是不符的。在步入《新課程標準》后,我認為“新的理念”的真正來源不是教師在備課時的設計,而是教師在課堂上的實踐經驗的提高,是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思維碰撞后得到的新感悟,是教師在課后反思后的所得。最近,我采用這種新的教育模式打破課堂的寧靜,喚起學生的“參與”與“思考”的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為得到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在新課標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這么做:
1. 教案設計豐富全面,預設學生的學習過程。
備課時既要備老師如何理解教材內容,如何定位,如何教,還要預設有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思考的時間。
2. 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固定住學生的思維,不能老把學生往自己的預設中“趕”,應當營造一種“自由”的學習氛圍。要讓學生大膽地去探索去交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
3. 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生新的生成,成就精彩課堂。
教師要把控住自己的課堂,在教學時不能把課堂變成備課的展示過程,課堂上的學生思維不應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調節(jié)、不斷更新的過程,當課堂出現超出預設的情況時,教師應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將課堂引向精彩。
作者簡介:劉凱,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金山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