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嬌
【摘 要】 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生命的踐踏和對社會財產的摧毀,導致人們對傳統理性和傳統科學的信念的懷疑和破滅,認識到僅僅靠理性和科學技術是不夠的。所以,西方發達國家大致上在50年代末之后陸續向后現代社會邁進,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后,后現代社會特征已經很顯著了。整合論就是在此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教育管理整合論瞄準的是價值問題同時又高度關注人的主觀性和道德倫理問題學進行辯護,也為價值進行辯護,并可以廣泛應用于主觀領域。
【關鍵詞】 整合論 后現代 教育管理
一、整合論—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代表之一
埃弗斯和拉科姆斯基兩人在蒯因的整合主義知識觀的直接影響下,將他們主張的思想明確地表述為“自然主義的整合論”。概覽后可將教育管理整合論的基本觀點歸納如下:
(一)教育管理整合論的根本旨趣是企圖建立一門新型的管理科學。
這種新型的管理科學不再是按照實證主義或者邏輯經驗論而建立起來的,也不是像教育管理主觀論通過祈求主觀主義而建立起來的,更不是像批判理論家們有時試圖將科學與知識的其它方面分隔開而建立起來的,而是通過宣稱系統整合,從而使教育管理學成為一門整體合法的科學。這種新型的管理科學,不僅具備經驗上的充足性,還具有一致性、簡單性、理解性、豐富性和可學習性等超經驗的屬性。
(二)教育管理整合論要求發展一種有關教育管理的后實證科學。
這種后實證的教育管理學理論既應包含價值論題,同時又能高度關注人的主觀性和道德倫理問題。教育管理整合論反對教育管理科學論的狹隘科學觀,但并不反對科學本身,而是努力發展一種更理想、含義更廣和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管理新科學。整合論不僅為科學宣稱進行辯護,也為價值宣稱進行辯護,同時還廣泛運用于主觀領域。教育管理整合論相信;新的認知科學為教育管理實踐提供了極富價值的洞見,能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的主觀性,能使我們有關自然世界的理論與有關社會世界的理論更加和諧與一致。
(三)教育管理整合論重視運用自然科學的成就來理解人的主觀性。
與教育管理主觀論、價值論、批判論不同,從當代認知神經科學的最近進展中尋找科學層面的支撐構成了教育管理整合論一個鮮明特色。認知神經科學在探尋認知活動腦機制的過程中發現,人類的認知活動是通過發展相應的壓縮規則(compression algorithms)進行的。這種壓縮規則一個重要的腦機制就是神經信息加工模式,即“神經網絡”模式。這種神經網絡模式是由輸入層、隱藏單元層和輸出層三個層面所構成的,各層之間存在著大量聯結網絡。一般來說,隱藏層的單元比輸入層少,這意味著來自輸入層的信息只有通過必要的壓縮才能予以有效回應。教育管理整合論認為,教育管理活動中存在著類似于人類認知活動中的“壓縮規則”,而當代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成就能幫助人們認識管理活動中所存在的這類壓縮規則,并促使人們進一步認識教育管理知識的屬性和本質。
二、后現代教育管理思潮
現代社會的特點:機械化、工業化、城市化、法制化、民主化等,這是與前現代社會或傳統社會的區別。現代社會主要依賴于高新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其特點如知識信息化、政治格局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本質[]。傳統理論不能對后現代的許多現象進行有效解釋,需要拓寬新思路、建立新理論,因此形成了后現代理論思潮。
(一)后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思想
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文化反思理論,對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條進行質疑,其主要特點是拒絕傳統的歷史分析法和理性主義,采用綜合整體批判,質疑科學的有效性和知識的客觀性等。后現代主義運用到教育管理理論,歸納起來有四點:
1、教育組織形式和教育組織的性質不是唯一的;
2、不存在唯一的教育管理科學理論,唯一的理論無法解釋和解決復雜多樣的實踐問題;
3、教育管理是事實和價值統一的過程,把價值問題排除在外是注定要失敗的;
4、教育管理的方法多樣化,更重視用民主對話、合理授權、文本解構、意義重建、非線性變革等方式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二)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的啟示
1、后現代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背景。時代呼喚新理論的出現,而新理論代表著新的時代精神。
2、后現代理論對傳統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進行了批判和重建,有力地促進了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和發展。
3、后現代各種理論是相互聯系的,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
4、后現代理論對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對現代教育管理科學理論運動的全面批判宣告了以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為哲學基礎的教育管理科學神話的破滅[]。
5、后現代理論及其教育管理理論對西方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產生了推動作用。
可以看出,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思想重視教育管理過程的價值性更甚于事實性,強調教育組織的主體性更甚于客體性,強調教育管理知識的多元性和發展性更甚于單面性和靜止性,強調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樣性更甚于標準化,特別重視理解、對話、分權和解釋等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Foster, W. (1997)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ritical Approaches", in Lawrence J. Saha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lsevier Science Ltd., pp. 44 -45. [13] Thomas Greenfield and Peter Ribbins eds, (1993) 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Routlege, London, p. 152.
[1] 羅伯特·丹哈特,公共組織理論(第2版)[N],項龍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