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丹
【摘 要】 云南地區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各自的傳統文化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優勢,在我國的文化藝術領域廣泛流傳。由于具有原生態的特征,在深化社會主義特色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也給怒江民族藝術和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要保護怒江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及藝術特點,就要重點保護其天然的生態模式。
【關鍵詞】 文化體制 改革 怒江 民族文化 生態型保護
一、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中國目前實現的文化制度建立于計劃經濟時期,現在,第三產業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化而迅速壯大,在文化領域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就是國有文化體制依舊寄居于計劃經濟模式,而社會性文化團體從誕生就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兩個矛盾體在發展動力、效能、運作機制等多個層面存在本質上的差別,這是兩種體制的激蕩。文化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文化體制改革的內容和方向
(一)中國的文化發展趨勢將是朝著“一主多元”化的形式前進,這是改革現有文化體制的目標和方向。(二)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掌握了中國目前的文化發展趨勢,也就掌握了改革文化體制的主要問題。文化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必須以我國文化發展趨勢為核心,要明確以下任務及目標。首先,要建立起符合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建立起滿足中國國情的文化發展及投入制度。第三,要建立起適合文化領域發展要求的決策制度。
三、推進改革文化體制的手段及措施
(一)推行國辦文化單位的體制改革。改革現有文化體制的工作重點是改革國有文化機構。首先,國有文化機構要借助改革手段實現自身的獨立性,實現經營自主模式。其次,要構建起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及獎勵制度。再次,政府在文化活動中要轉變行政職能,引導文化產業發展。(二)加強公益類文化工作的改革、創新與完善。依靠加大投入、提高活力、完善各種服務等形式,提高政府在公益類文化活動中的投入力度。城市的文化建設重點放在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等方面,完善居民及社區文化設施條件。農村的文化建設重點要放在完善鄉鎮中心文化站以及各村文化活動中心上。國有文化管理機構要在人事安排、利益調配及社會保障體系這幾方面深化改革,從而強化自身條件更好的服務于民眾。(三)加強文化經營行業的改革與完善。遵循市場需求,將工作重心放在國有制經營類文化機構的改革、進行體制創新和機制轉變、增強實力、面對市場需求,培養成為市場主導力量,面向市場及民眾創新機制、革新體制,促使文化經營良性發展,深層次發展文化領域相關產業。(四)完善市場規章制度,推動文化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在促進市場繁榮的同時抓好市場管理,更有效的完善文化市場管理體系。(五)健全對外文化交流機制。在交流中要把握自己的主導地位,交流內容要針對自身的發展需求,把握好開放的方向和節奏。將部分文化產品打造成明星品牌,對部分涉外文化單位進行重點扶持使其壯大。促使世界更全面的認識中國文化,讓中國魅力更好的展現于世界。
四、怒江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特點
(一)原生態民族藝術與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原生態形式是從傳統生活及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門特殊的藝術。作為相對傳統的民族文化形式,怒江地區的民族文化的原生態模式大多起源于人類本能和對天然景物的崇拜,在其發展過程中得到完善,并逐步成為蘊含原始氣息的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二)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民間的各種藝術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傳統形式下的民族文化及藝術在被人們廣泛的了解之前,大多是流傳于民間的比較原始的藝術。在怒江地區主要在怒族及傈僳族等民族內部傳承,主要表達的是這些民族所獨有的精神寄托及生活寫照,大多具有民族的傳統習俗蘊含其中,有的會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景物的崇拜,是原住民族的價值觀念及思想認知在文化藝術領域的體現,是當地民族的精神及物質生活相結合的產物。
五、保護怒江地區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措施
(一)、提高原住居民對本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意識及自覺性。(二)、維護傳統民族文化及藝術的多樣化。(三)、注意保護傳統民族藝術文化的區域融洽性。(四)、保護傳統民族文化及藝術的包容及涵蓋性。(五)、要保護民族文化藝術的整體性,同時也要保護其相對的差異性。(六)、建立科學完善的保護機制。
傳統方式的民族文化及藝術,體現了各民族的個性化特點,在我國改革現有文化制度的過程里,我們必須有效的解決經濟建設同維護原生態民族藝術之間的關系,二者需齊頭并進均衡發展。保持民族文化藝術自身的原生態、個性化特點要順其自然,盡可能的維持兩者的差異化及整體化,這樣不但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促使民族原生態文化獲得適當的利用及完善的保護,從而可以久遠的保持怒江地區民族藝術文化的完整化、多樣化、獨特化。
【參考文獻】
[1] 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24-25.
[2] 李天元.旅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3.
[3] 甘枝茂,王耀峰.旅游資源與開發[M].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 2000:320.
[4] 劉 暉.“摩梭人文化保護區”質疑——論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J] .旅游學刊 ,2001,(5):28.
[5]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 :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49.
[6] 周慧穎,吳建華.國內有關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6):90.
[7]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296.
[8] 王德剛,史 云.傳承與變異——傳統文化對旅游開發的應答[J].旅游科學 ,2006,(4):4.
[9] 晏月平,廖煉忠.民族文化大省建設與原生態民族文化轉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0):75-76.
[10] 徐令.從原生態藝術的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性發展[J].藝術百家,2008,(S2):37-39.
[11] 熊關.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觀質疑[J].商業時代,2007,(19):97-99.
[12] 彭小希. 怒江州福貢縣傈僳族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特征及演變初探[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