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霞
【摘 要】 影子銀行相比較于傳統的金融機構及金融形式具有較大的差別,這就導致了在監管方面需要采取與傳統的金融形式完全不同的監管模式。目前我國國內的金融發展較為落后,金融結構相對較為失衡。針對我國影子銀行的風險和監管問題,分別從影子銀行的定義和我國影子銀行特點的角度出發,分析影子銀行的風險特征,并且根據其存在的風險從監管機構和影子銀行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影子銀行 監管政策 流動性風險 金融體系
一、前言
影子銀行問題是在次貸危機之后才被學者們逐漸的發現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子銀行相比較于傳統的金融機構及金融形式具有較大的差別,這就導致了在監管方面需要采取與傳統的金融形式完全不同的監管模式。目前我國國內的金融發展較為落后,金融結構相對較為失衡。并且隨著人們的投融資的需求逐步的增大,而傳統的金融形式并不能提供創新型的金融產品,這一系列的原因均促進了影子銀行的形成。在影子銀行的監管政策方面,多數的學者均支持通過加強政策指導以及市場監管達到監管的目的,但這種方式只是針對單一金融機構的角度,促進金融的穩定,忽略了當前金融體系的整體性,沒有考慮到系統性風險的存在,國際上幾大金融機構均提出相應的建議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國內的金融體系較為單一,抗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較為薄弱,而且由于金融機構的政策性較強,存在大量金融機構不能照顧到的短尾市場,這就導致了市場中小微企業等一大批企業通過正常的途徑很難獲得所需的資金,民間借貸的形式便逐步產生和繁衍,并且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不夠,監管政策不到位,市場中的影子銀行在沒有政府政策的監管下逐漸畸形,金融環境更加復雜,影子銀行的規模,風險測度以及監管幾乎處于空白的狀態,因此如何解決上述的問題是政策制定機構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
針對影子銀行的問題國內外學者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謝瑞芬(2014)主要是從影子銀行自身的定義和特點入手,分析目前我國國內的影子銀行的規模和特點,根據當前影子銀行的快速增長以及政策的缺失,分別從宏觀審慎監管,豐富和改進當前的影子銀行的監管方法以及加強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操作的規范性的把握,防止存在風險漏洞,并且強調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等角度提出影子銀行監管的政策建議。程貴(2015)認為影子銀行是當前傳統金融的壓迫下催生出的一種金融形式,這種金融形式是金融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不斷地改變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的一種探索,金融抑制使得市場的資金的供給和需求并不協調,供求不平衡以及政策的傾斜使得為了規避貨幣當局的監管以及趨利的目的促生出了影子銀行。從定義的角度該學者深入分析了影子銀行的來源總結出影子銀行其實是社會矛盾的結果只有解決這一矛盾,從這一角度尋找監管的突破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影子銀行的監管問題。施懿文(2014)主要是從金融的產生和發展的角度,比較美國與中國在金融體系與金融機構形式方面的差別,通過影子銀行范圍的界定,衡量當前影子銀行的規模,并且從影子銀行補充傳統金融的角度提出影子銀行的監管的建議。但是該學者并沒有針對影子銀行的產生和發展金融具體的論述,思路缺乏連續性。本文將從影子銀行的風險的來源出發,分析影子銀行的風險特點,針對風險的特點以及當前的金融形式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影子銀行的定義及特點
(一)影子銀行的定義
目前對于影子銀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以及機構也都曾下過定義,本文認為2012年彭文生給出的影子銀行的定義相對較為全面,具有普適性。他認為影子銀行應該主要包含三類,首先是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的延伸所形成的金融市場,其次是為了滿足商業銀行的斷尾而形成的金融市場包括各種信托公司、小貸公司等。最后是形式較為不規范的民間借貸市場。這三類市場共同構成了影子銀行的整個市場結構。相比于國外成熟的金融體系,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以及影子銀行都具有其各自的只能,市場份額并沒有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所占據的比例那么高,因此其分散風險的能力相比于國內都具有很大的提升。金融創新和金融產品很難滿足人們的融資需求,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國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對沖基金。
(二)影子銀行的特點
首先是目前我國的影子銀行的規模相對較小,并沒有形成氣候。這一點主要我國的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比較低,導致對金融體系相對較為發達的西方金融體系來說并沒有較為吸引客戶的產品,沒有影子銀行發展的市場而且信托機構具有進入的門檻較高,使得多數的投資者很難進入該市場。相比于銀行的優質客戶,多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客戶的信用水平較低,需要較高的利率彌補機構所面臨的風險,因此具有較高的貸款利率的民間借貸市場以及互聯網金融公司等使得一大批客戶流失,而僅存的客戶也只能保證其很小的市場規模。目前影子銀行的發展仍舊較為依賴于傳統的金融體系,這一方面是我國的金融體系和結構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政策的傾斜使得影子銀行的資金大部分依賴于銀行,而近年來銀行的發展也到了瓶頸期,規模發展遲緩,網點布局也基本上完成,業績的提升空間并不是很大,因此銀行為了提升業績加速表內業務向表外的轉移,促使一大批影子銀行的產生,但是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核心,除了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本質外還應當具備著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的職責,因此表外業務同樣受到監管部門的限制,而以此為生的影子銀行的發展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影子銀行的杠桿率較低,與其本質并不是很相符。影子銀行相比于傳統的金融機構,不需要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因此其資金的應用應當更加靈活,但是恰恰相反,由于監管機構的嚴厲的監管措施使得影子銀行的杠桿率相比較于國際上的影子銀行杠桿率明顯偏低,雖然這種做法能夠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但是卻存在著監管不合理,違背經濟的運行秩序。
三、影子銀行的風險特征
影子銀行的風險主要包括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
(一)違約風險endprint
當前我國影子銀行規模最大的種類是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通過了解目前的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了解到當前商業銀行所發行的理財產品多為短期,而銀行的資金池的來源主要是長期的貸款,包括個人信貸等形成的資金池,通過這種資金的錯配使得銀行能夠在資金的錯配中獲得資金的增值,這種增值是建立在商業銀行將自身的資金池進行拆分后所得,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和融資人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商業銀行并不能從該筆理財產品中完全擺脫出來,一旦該筆理財產品出現問題,商業銀行必然會受到牽連,如果出現了違約現象必然使得擠兌風險的可能性增大并引起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商業銀行在發行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相當于是為該理財產品的默認的背書,這種背書必然提升了該理財產品的信用等級,一旦發生違約風險必然會影響整個資金池,出現嚴重的違約風險。
(二)流動性風險
影子銀行相比于傳統的金融機構具有資金配置靈活,融資效率較高等特點,但是正是因為這些特點使得影子銀行同樣會很容易發生流動性風險。所謂流動性風險是指金融機構在投融資的過程中不能及時的償還資金而引起的風險。學者將影子銀行中存在的流動性風險分為了四種,包括期限、流動性、不完全信任以及較高的杠桿,但是之前的分析也說明了目前我國的影子銀行由于過高的監管使得影子銀行的杠桿率較低,因此在考慮流動性風險時可以忽略杠桿的影響。由于監管的不到位,市場中資金的投向并不是很明確,由于沒有較為嚴格的法律法規的管理,一些金融機構便將客戶的資金隨意的投向一些高風險的產品,當風險來臨時跑路現象此起彼伏,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秩序。
(三)操作風險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機構的各種交易和操作均是在計算機上完成。一方面由于人的個人能力的限制,使得投資者在投資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操作失誤而帶來損失,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人員為了牟利也會利用金融機構或者法律法規的漏洞,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操作以達到牟利的目的。近年來已經發生多起利用與商業銀行合作的機會,借助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產品的銷售,或者通過與銀行合作將風險轉移給商業銀行,或者將商業銀行的資金進行轉貸,通過這種在市場中的操作給金融體系帶來巨大的風險,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四、影子銀行的監管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影子銀行的監管建議:完善金融市場監管體系;加強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一)完善金融市場監管體系
為了加強對于影子銀行的監管必須加強對金融體系的建設,通過制度的構建防范影子銀行通過政策的漏洞,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目前我國的法制監管不是很健全,主要是金融市場的創新速度較快,創新的方式層出不窮,法律的制定者很難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但是雖然法律制定的難度較大,所需更新的頻率較高,但是應當投入更多的精力完善法制體系,維護金融穩定。同時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相對較為畸形,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受到限制,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較為緩慢,這些都使得市場自我調節較為乏力,創新不足。通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鼓勵創新,豐富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通過市場的改革,信息披露更加健全,影子銀行的生存空間會被極大地壓縮,最終對于影子銀行的監管將會走向正軌。對于監管體系的建設必須結合西方發達國家的監管的經驗,目前我國的監管機構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但是在這三者在監管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監管的漏洞和監管的重復地帶,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管的效率大大的降低,目前國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主要是從功能監管和風險監管兩個角度出發,功能監管主要是從職能的角度出發,防止重復監管,而風險監管則是從市場中風險的角度出發,對于金融機構分配相應的風險的監管職責,防止監管的漏洞,通過二者的結合能夠彌補傳統的一行三會所存在的監管方面的問題,提升了監管的效率。
(二)加強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影子銀行作為傳統的金融機構的延伸和補充,不像傳統的金融機構一樣具有完全透明的信息披露。正是由于傳統的金融機構信息的完全披露,便于貨幣當局對于金融市場的監管,因此得到了政府和市場的青睞。通過相關的監管機制的制定,對于影子銀行機構進行強制的信息披露,保證政府和貨幣當局能夠第一時間得到影子銀行的規模和風險相關的信息。目前政府和貨幣當局很難從正規的渠道獲得影子銀行的信息,通過與其合作的正規金融機構也很難獲得,因此目前的當務之急必須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將影子銀行的信息透明化,借鑒國際上對于影子銀行的監管措施,防止金融體系中風險的擴散。
五、總結
目前我國國內的金融發展較為落后,金融結構相對較為失衡。國內的金融體系較為單一,抗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較為薄弱,而且由于金融機構的政策性較強,存在大量金融機構不能照顧到的短尾市場,這就導致了市場中小微企業等一大批企業通過正常的途徑很難獲得所需的資金,民間借貸的形式便逐步產生和繁衍,并且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不夠,監管政策不到位,市場中的影子銀行在沒有政府政策的監管下逐漸畸形,金融環境更加復雜,影子銀行的規模,風險測度以及監管幾乎處于空白的狀態,因此如何解決上述的問題是政策制定機構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本文對于我國影子銀行的風險和監管問題,首先從定義出發,了解目前主要研究對影子銀行的定義,總結影子銀行具有規模較小并且其發展具有對商業銀行的較強的依賴型。針對影子銀行的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分別從加強我國金融體系的建設以及加強影子銀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
【參考文獻】
[1] 鄧夢星.宏觀審慎視角下我國影子銀行風險監管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18):227.
[2] 谷秀娟,白君易.我國影子銀行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5(09):129-136.
[3] 于亮.中國銀行業監管問題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4.
[4] 俞燕.中國準金融機構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
[5] 張磊.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3.
[6] 陳南輝.影子銀行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06):931-9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