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是現代民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所有權及其他物權取得的一種特殊方式,在物權取得中屬于原始取得。這一制度在涉及到財產所有權靜的安全與財產交易動的安全之間的協調與保護,在靜與動發生沖突之時,法律必須就優先保護哪一種法益做出選擇,善意取得制度正是這一選擇的必然結果。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對保護動的財產交易安全,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維護善意第三人利益及經濟交易秩序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物權法》頒布實施以前,對于什么是善意取得,我國理論界觀點不一,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觀點:1、善意取得,是指無處分權的動產占有人,以動產所有權轉移或者其他物權的設定為目的,將動產的占有轉移給第三人,若第三人為善意的第三人,則可以取得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這一觀點將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僅限定于動產。2、善意取得,是指財產的占有人在對其占有的財產無處分權的情況下非法將占有的財產轉讓給第三人,而第三人在受讓該財產時處于善意,則第三人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的一項法律制度 。分析這一說法,根據物權的公示方法,我們可以得出動產以占有為公示方法,這一觀點所指向的財產仍然為動產。3、第三種觀點認為,善意確定也稱及時取得,是指無處分權的讓與人將其占有的他人的動產非法轉讓給買受人,買受人在受讓該動產時主觀心理狀態是善意的,則受讓人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要求返還的法律制度。
分析以上三種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物權法》頒布實施以前,我國學術界關于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的主流觀點認為善意取得的客體僅僅應當為動產,而不動產則不在適用范圍之內。但根據學術界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基礎,理論上不動產也應當是可以適用的,《物權法》的頒布也反映了立法機關對該理論的支持。《物權法》的相關規定,標志著我國正式在國家立法層面上將善意取得制度寫入基本法律之中,與其他國家的規定相比,我國首次將不動產也歸入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因此,根據《物權法》的相關規定,我們可以對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做如下定義: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占有的或登記的動產、不動產或其他物權,交付給受讓人或者變更登記后,若受讓人在受讓該動產或者不動產或者其他物權時是善意的,則可以取得物之權利,原所有權不得要求返還。
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它不同于任何一個國家的規定。那么,該制度得以在我國確立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樣的時代背景讓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得以有如此重大的突破?讓我們沿著法律的歷史長河,從善意取得制度的歷史淵源說起。
眾所周知,民法起源于羅馬法。在羅馬法時期,法律上就已經開始區分占有的善意與惡意,法律允許沒有所有權的占有人通過取得時效制度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權。 但是,羅馬法的立法者們奉行的是“所有權絕對原則”,即“任何人不得以大于自己的權利讓與他人”以及“發現己物,我即收回”。這就意味著,在羅馬法中,所有權具有絕對的權威,即使受讓人取得財產時是善意的,也不能取得所有權,原所有權人有權請求返還,這就意味著羅馬法時代并未規定善意取得制度。但需要提請注意的是,羅馬法也并非完全置善意受讓人的利益于不顧,在《十二銅表法》中,就有關于善意受讓人可以主張時效取得的規定(取得時效的期間較短,僅為一年)。 我們認為,由于羅馬法主張絕對保護原所有權人,善意取得在羅馬法體系中沒有用武之地,因此善意取得制度不能追溯至羅馬法。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日耳曼法。學界公認近代各國民法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的“以手護手”原則,其含義為原所有權人如果將自己的財產交由他人占有,而占有人即無權處分人又將財產轉移給了第三人,則原所有人只能向占有人請求返還占有物,而不能要求第三人返還。該規定使得受讓人在受讓財產時,基于占有人占有受讓物的事實而信賴占有人對所占有的財產具有所有權,而不必去追究財產的來源是否合法。這一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效率,保護了交易的安全,維護了交易的穩定,加快了財產的流通效率。由于日耳曼法對占有的高度重視,才使得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具有現實可能性。進入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近代社會,物的所有權與占有相分離的情形越來越多,非基于所有權而占有他人財產并且借機轉讓的情形越來越常見,使得物的流通出現了極為不穩定的狀態,嚴重制約了商品經濟的穩定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維護商品交易的穩定,理論界與實務界越來越傾向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善意取得制度應運而生。被譽為現代民法典基石的德國民法、法國民法均在“以手護手”的基礎上,吸收了羅馬法上取得時效中的善意觀念,制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通過對淵源的追溯,我們認為,近代民法善意取得制度是以日耳曼法的“以手護手”原則為理論基礎,兼蓄了羅馬法取得時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為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建立的一種法律制度。必須要注意的是,善意取得雖然起源于日耳曼法的“以手護手”,但它和“以手護手”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以手護手”僅僅強調對財產的占有是否發生轉移,占有狀態在形式上是否發生變化,對第三人的主管善惡心里并不過問。第二,“以手護手”建立的目的,是當占有狀態發生變化時,限制原所有權人的回復請求權,原所有權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返還,而善意取得是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不是限制原所有權人的回復請求權,即善意第三人基于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基于占有人對物的占有而產生信任,從而取得物的所有權,并使原所有權人喪失所有權并限制其回復請求權的行使。第三,在“以手護手”原則之下,雖然受讓人取得了財產的所有權,但是這僅僅是因為原所有權人喪失了所有權而導致物的所有權在邏輯上歸于受讓人,而在善意取得制度之下,法律在權衡原所有權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法益沖突后,對物權的歸屬進行一個強行的配置,即由法律直接規定善意第三人取得物的所有權。因此,兩者雖然形式相似,但卻本質不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