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美玲
社會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主要是保障勞動者、失業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權益的法律。社會法的主旨在于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具體到《勞動法》中,由于經濟力量的差別,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往往是處于弱勢的一方,因此,我認為《勞動法》的社會法屬性主要體現在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上。下面我就從勞動法的核心內容來分析。
從傾斜保護中看待勞動法的社會法屬性
我國現行《勞動法》共13章105條,其核心內容從為六個方面體現了其社會法的本質:
第一,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勞動關系的核心問題就是勞動合同,有著完善的勞動合同,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才能得以明確,勞動者在遭受不法侵犯的情況下,才能擁有強硬的法律依據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由于勞動合同的內容的龐澤,《勞動法》的一章二十條法規是遠遠不能滿足的現實需求的。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7年6月29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對勞動合同的內容予以具體細化,同時,用專門的法律規范來調整勞動合同關系,也凸顯了勞動合同在整個勞動法律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集體合同不同于一般合同,這是勞動者群體化背景下的產物。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集體合同一經簽訂即對所有相關的勞動者有約束力,因此,集體合同與廣大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是休戚相關的?!秳趧臃ā吩诘谌轮袑Υ俗鞒隽溯^為宏觀的規定。同時,對于集體合同的部分,《集體勞動合同規定》和《勞動合同法》也都作出了比《勞動法》更為詳細具體的規定,體現了立法者對此的高度重視。
第二,工資、工時、休假、休息。
在現階段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狀況下,對于勞動者來說,勞動還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勞動者參加勞動,根本目的是為了生存。因此,如何從保證勞動者從勞動中獲得應有的經濟收益,如何通過適當地休息來保持自己的持續勞動能力,也是重中之重。
在工時方面,《勞動法》明確規定了標準工作時間、周休日、法定節假日、年假等休假制度。同時,出于對企業的特殊考慮,對工時的延長、加班加點、補休等措施都進行了有效地規范。保障了勞動者能夠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勞動力的恢復與再生。
在工資方面,《勞動法》明確規定了最低工資標準,根據加班的具體情況分別作出了不同加倍額度的加班工資,并且規定了工資必須以貨幣的形式足額支付等薪金制度,有效確保了勞動者合法的經濟利益。
第三,勞動保護。
在勞動保護方面,最有特色的當屬類似于《環境保護法》的“三同時制度”,即勞動安全衛生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適用。這使得勞動者的人身安全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同時,對于特種作業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勞動法規定了嚴格的上崗培訓體制,使勞動者在上崗以前就能熟悉掌握避免或者應對危險的能力,減少人身傷害的風險。婦女和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種種原因,有時在社會上處于一種天然的弱勢地位,《勞動法》特別設定了對女職工孕期、經期、哺乳期已經未成年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突出了《勞動法》側重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法本質。
第四,社會保險和福利。
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國家為主體,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托,對公民在暫時或者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以及由于各種原因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內容組成。在《勞動法》相關法條的宏觀指導下,國務院等相關部分針對不同險種采取更加專業的規范來加以調整。使得勞動者在遭受不利的情況下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濟。而在職工福利等方面,《勞動法》規定了用人單位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福利待遇。
第五,勞動爭議解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定紛止爭,社會法的根本任務就在于解決重大社會矛盾,維護弱勢群體的社會伊利,從而穩定社會秩序,保證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有序進行。而作為社會法一類分支的《勞動法》也行挑起化解糾紛、緩和矛盾的重任。在勞動關系中,矛盾多以勞動爭議的形式出現,即勞資雙方對同一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而該問題又關乎雙方的切身利益,是亟待解決、不可回避的。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選擇協商、調節、仲裁、訴訟等多種方式來解決爭議,從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六,促進就業。
就業,從來就是一個熱點問題。尤其我國,人口壓力巨大,從而導致了勞動力大量過剩的狀況。同時,隨著社會競爭的愈加激烈,每年的失業率也是居高不下。龐大的失業人群五無業人群,大大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面對如此棘手的社會問題,作為社會法的《勞動法》理應不可回避。在該法中,第二章第10~15條就規定了促進就業的內容,同時,規定了諸如同工同酬,男女就業機會均等等一系列具體原則,切實深入地將“促進就業”這一基本國策納入了法律條文,將其自身的社會法屬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統籌協調中看待勞動法的社會法屬性
社會法有著的公平觀和本位、利益觀兩大基本法治觀念,社會法的保護重點再與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但是這絕對不意味這社會法的保護對象著僅僅是弱勢群體,而是要尋求雙方利益的平衡點。勞動法的目的是促進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和諧,如果單純地保護勞動者的利益,而置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于不顧,必將大大挫傷后者的積極性。而用人單位大多為企業,企業是一個國家經濟體系中的細胞,細胞活性的降低必將導致生命有機體的衰老,失去生產積極性的企業,必將最終導致國家經濟實力的衰退,從而加劇社會矛盾的升級。因此,勞動法在重點保護勞動者的同時,也兼顧了同人單位的合法利益。比如規定了勞動者的義務,規定了企業對過世勞動者的解雇措施,規定了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決定工資的發放計劃等。這些制度,給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使得勞動關系更加和諧,這也體現出了勞動法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社會關系的社會法屬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