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風義
摘要:本文結合教育管理與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整合道德的課程資源,弘揚法治正能量,傳播道德新風尚,進而提高小學生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小學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關鍵詞:小學;道德;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也提到,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小學低年級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設置專門課時,高年級要加大法治教育內容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比重。可見,切實增強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具有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 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塑造理性人格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
習總書記曾說過:“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所以,作為學校和教師,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堅持從小處抓起,抓早、抓細、抓及時、抓徹底,結合日常教育教學,使小學生從小樹立憲法意識、國家意識和法治觀念。
二、 扎實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動,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充分利用國防教育日、國家安全教育日、全國消防日、全國交通安全日、國際禁毒日、消費者權益日等,利用網上優質法治教育資源,結合每周國旗下講話及少先隊活動課,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活動;進一步學習與小學生密切相關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國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處罰法》等;組織觀看《今日說法》《法治報道》及有關環境保護、道路交通安全、應急避險、國防教育、疾病預防等法制教育專題片;結合法治墻報、手抄報評比,崇尚科學、反對邪教、遠離網吧、拒絕毒品簽名活動,以及邀請法治副校長、交警、消防員、醫護人員等到校開展專題講座,有意識地將消費者權益保護、禁毒、食品安全、防溺水、防火、民族團結教育、廉潔教育、常用公共服務電話等融入法治教育,初步認知未成年人常見違法、犯罪行為、危害和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三、 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學科蘊含的法治教育內涵
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蘊含的法治教育內涵及實際條件,開展故事教學、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價值辨析、真實法治案例等,著重普及憲法常識,了解國防的意義,增強民族團結意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樹立有權利就有義務的觀念,建立對校園欺凌行為的認知和防范意識;理解誠實守信和友善的價值與意義;初步理解遵守規則、公平競爭、規則公平的意義與要求;感知生活中和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四、 結合創建文明班級活動,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精神家園
以創建文明班級活動為統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每學期參考基本建設、文明行為、文化學習、社團活動等指標進行公平公正評選,重點統計環保衛生、愛護公物、團結同學、佩戴紅領巾、好人好事、違規違紀等日常行為養成情況。上學期間,由帶班的校務、值班的輔導師、校級小110和值日生進行定時或不定時的評比,并在當天課間操后及時反饋和點評,表揚先進,鞭策后進;還將文明行為評比的主要項目單列出來,每周在升國旗儀式上表彰每年級成績突出的“文明行為先進班級”、“衛生先進班級”和每個班級1名的“校園之星”(如善學、勞動、禮儀之星等),并公布在學校醒目的評比欄上;閉學典禮上公布按一定比例評比出來的校級“文明班級”、“校園之星”、“社團活動積極分子”、“優秀干部”、“三好學生”等,并頒發錦旗或榮譽證書,以示鼓勵。學校對獲得“文明班級”的班主任授予校級“優秀班主任”稱號,配班的主科任老師授予校級“先進德育工作者”稱號,均納入績效考核,并推薦參與上級教育部門評選的優秀班主任和優秀輔導員、先進班集體等。
五、 加強文化修養,守住底線,追求卓越
據說在美國歷史上曾有過這樣兩個對比鮮明的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其始祖愛德華是位滿腹經綸的哲學家,8代子孫中出了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和1位副總統;而另一家族始祖叫珠克,是個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賭徒和酒鬼,8代子孫中有300多名乞丐,7個殺人犯和60多個盜竊犯。通過這兩個家族史,啟發家長,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成功的家庭教育應注意:慈而有度,嚴而有格;注重言傳身教,加強榜樣引領;注意尊重、理解、寬容、鼓勵、稱贊、支持、公平、友愛等教育方法,增強自我修養,教孩子學會忍讓、自信、欣賞、信任、正直、關懷等。
六、 落實《中小學生守則》,增強守法、守規、守紀意識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內容全面,表達凝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堅持價值引領和問題導向,覆蓋中小學生各個年級,易學易行。教師很有必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期實際加強解讀、學習和落實,強調心有榜樣、行守規矩,注重行為實踐,將道德情操排在首位,視行為習慣為重點;強調生命安全最重要,重視身心健康發展。具體操作中,還可舉辦新守則知識競賽,親子踐行新守則,結合“主動分擔家務”、“不吸煙不喝酒”、“文明綠色上網”等生活規范排演相關話劇、情景劇,聯系班級實際細化班級公約或相關管理規定,使學生靜有其位,動有其軌,不僅加深學生熟記、理解和認同,而且培養學生民主管理和自覺模范踐行新守則的意識,還有利于促進良好班風、學風、校風的形成,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
此外,老師可以挖掘不同學科蘊含的法治與道德教育內涵,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廣播站、官方微博、微信、校訊通,結合實際舉行法制知識競賽、征文,召開家長會,“小手拉大手”,形成教育合力,進一步教育學生守住底線、知行合一,形成文明、平等、友善、誠信、慎獨等基本道德品質,切實培育法治信仰,弘揚法治正能量,傳播道德新風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