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角色規范,決定課堂教學的模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需要老師認清自己的角色,規范自己的行為。文章首先分析了角色定位存在的問題,然后從不越位——成為主導者、不缺位——成為參與者與促進者、不失位——成為監督者這三“不”談信息教師角色的規范問題。
關鍵詞:角色規范;不越位;不缺位;不失位
新課程改革,重點在于課堂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重點在于老師角色的變革。作為信息技術老師,很多同行感覺自己的學科不是主科,不積極改變,只是沿用講授的教學方法應付教學,這造成了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厭棄。
一、 角色定位存在的問題
受到傳統教學方式和新課改的影響,很多信息技術教師角色混亂,一種情況是“任爾東西南北風”,我“立根原在破巖中”,不管新課程的春風如何勁吹,我依然沿襲原有的一套教學模式,我講學生聽。第二種情況是“漾漾生波逐水流”,每一種新的課改潮流來到,自己不研究學情,不分析教學內容,一頭扎進潮流中,隨波逐流,過度放寬了學生的自由,對學生的監督與引導缺失。第一種情況教師把自己定位為既是主導又是主體,第二種情況教師角色變成了觀眾,這兩種情況都沒有起到應該起的作用,要么越俎代庖要么放任不管,這是角色定位存在的問題。
二、 角色新規范
1. 不越位——成為主導者
“越位”本是一個足球比賽的術語,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越位”指的是做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也就越俎代庖。在教學中,作為學科知識的權威與課堂教學的“統治者”,老師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學生則屬于課堂上的“弱勢群體”,缺乏耐心的老師往往會沒有耐心等待學生的充分思考和討論,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時間占為己有,把本該是學生得出的結論變為自己總結。不越位,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呵護。
比如學習《數據收集與編輯》一節,學生對于Excel表格在生活中都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但沒有系統的認識和具體操作編輯過,對于“行”“列”“工作表”“數據區域表示方法”等學生很快就可以自學了解了,信息老師沒有必要展開詳細講解了。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突破教學難點的,在進行Excel數據處理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快捷的方法進行求和、求平均數、升降序排列、增刪行列、篩選等操作,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討論和動手操作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動手,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效率。筆者用多媒體給學生一個文本,上面有班級30個學生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數據,要求學生利用Excel表格進行編輯錄入,再給學生幾個任務讓學生練習鞏固:(1)班級所有同學的平均身高和體重是多少?(2)你能快速說出李偉偉同學的身高和體重在班級里分別是第幾名嗎?(3)班級男生的身高和女生的體重和分別是多少?信息老師要做好主導者,而不是主體者,讓學生通過信息老師設計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基本的表格處理方法,完成教學的目標。
教師是主導,學生才是主體,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職責,不越位,方能讓學生在課堂的舞臺上盡情展示自己的思想,收獲自信、釋放激情。
2. 不缺位——成為參與者與促進者
新課改教學中,還會出現另外一種極端的情況,就是教師完全“隱身”,學生成為了舞臺上的唯一,課堂教學,教師任由學生自主把控。筆者在參加教學研討活動的時候,發現有的老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展現自己充分運用了新課改的理念,整節課選擇一位學生模仿老師的形式站在講臺提出問題,學生回答,要么課堂教學中學生利用課前尋找的資料,提出幾個重要的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展示答案。這樣的教學形式絕對不是新課改期望的形式,是對新課改教師角色的誤讀。那么,教師真正的角色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成為參與者。參與小組討論、參與問題發現、參與結論總結,但這種參與要注意時機和時間,不能過度參與,更不能取代學生,自己只是“配角”。比如學習《體驗動畫制作》一節時,教師利用光盤給學生播放視頻“小本子動畫”和“熊貓唱歌”,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動畫的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小本子動畫”,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有的學生說:“翻頁的時候速度要稍快,太慢感覺不到動畫效果”,有的學生說:“動畫制作的時候有的部位是沒有變化的,畫這些部位時用復印紙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這些手工制作動畫時學生的發現直接為下面的計算機制作動畫奠定了基礎。
其次,成為促進者。學生的學習需要激勵,老師如果能在教學中不時給學生以鼓勵,學生學習的激情則會源源不斷。比如在“用計算機制作逐幀動畫”這一環節中,為了統一方便評講,要求學生都用Flash軟件進行制作,在認識了Flash軟件窗口后,要求學生繪制一個《高鐵通過一個城市》的動畫,有的小組就充分借鑒了手工制作動畫的技巧,對于重復的部分不斷復制使用,快速完成動畫的制作。我大力表揚了這個小組,以激勵其他小組學生。
3. 不失位——成為監督者
課堂教學中,老師還是一個監督者。如果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唯學生馬首是瞻,那么課堂教學必定會失控。在教學中,雖然老師會激勵學生學習,也會想盡辦法引起學生興趣,但現實情況是,信息技術教學有的時候會很枯燥,學生有時會偷懶甚至厭學,這時教師不能失位,要做好監督工作。比如在學習《程序設計》這一章的時候,讓學生討論理解“用Visual Basic編寫程序”,了解并能記住“對象類型、對象名及其作用”,還要學生掌握變量、函數表達式等概念。在小組討論時,我巡視發現有的學生參與不積極,因為這些學生認為,分組討論后展示的學生都是小組中成績好的,他即使不學老師也不會發現自己不會。我就采用加大巡查力度和不定時與有問題的學生交流或者點名提問的方式,讓監督更為有效。
新課標對教師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要求教師從前臺走到幕后,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參與者、促進者、監督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老師應該做好三個“不”:不越位、不缺位、不失位,方能讓信息技術課堂有條不紊、嚴謹而不嚴肅、科學而又高效。
作者簡介:宋春燕,江蘇省海門市六甲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