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國主義精神的滲透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地方歷史、歷史教學特點等各方面簡要闡述了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
關鍵詞:高中歷史;以史為鑒;走進生活;以情動人
學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水平,還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愛國主義精神是高中學生思想教育的核心,而歷史教材則可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大量的題材。歷史課堂這一角色在對高中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立足于歷史,結合古今特點,善于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素材,在歷史的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實處,讓這一精神走進每一位高中生的思想深處。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我認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深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 以史為鑒,理論聯系實際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前史之鑒而為后事之師,我們教給學生歷史,并不僅僅是單純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讓學生能在古今通曉比拼中拔得頭籌。我們進行歷史教育,更多的是想教會學生以歷史作為借鑒,從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尤其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領悟,更可從數不勝數的歷史事件當中得以體現。想要在高中的歷史課堂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老師應該學會以史為鑒,結合歷史理論與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愛國的深刻道理。在中國古代史、近代史以及現代史中,民族融合和反侵略歷史的內容,是作為愛國主義精神滲透很好的素材。當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還應該讓學生學會聯系生活實際,關注國際以及國內正在發生的事件,充分了解我國現所處的政治環境,并思考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要如何才能為祖國的發展奉獻一份力量。例如,前段時間關注度十分高的釣魚島事件和黃巖島事件,老師可以事先給學生布置搜集這兩個相關事件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對這兩個事件進行簡要的介紹,再動員學生展開討論,尋找歷史中與之相似的事件,以及可行的解決之法。從討論當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時,也讓愛國主義的教育更加自然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讓歷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二、 走進生活,根據地方歷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源于生活,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是以往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更多的是對國內、國外重大歷史事件的描述,卻并不太重視地方歷史的教育和傳承。其實,地方歷史是中華璀璨文明與文化的縮影,是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鮮活素材。在高中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滲透過程中,老師應該要利用文獻資料和周邊史實,對學生進行額外的歷史愛國事件拓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老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地關心當地的人文情懷、自然環境、現實的生產與生活等等,讓學生感受到這個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就是他們不可或缺的祖國和家園。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應該先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正所謂不愛小家,何以愛國?對學生本土歷史的教育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愛國人士就在身邊,并不遙遠。例如,黔西南歷史中安龍“十八學士墓”“貴州龍”化石等,古老先民在本土繁衍生息的民族文化等等,都是地方歷史中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好素材。讓歷史教育走進生活,愛國主義的精神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的思想中。
三、 以情動人,利用情感基調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情感是人類這一高等動物群體所特有的東西,情感是支配人類行為舉止的主宰體。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離不開對學生情感的感化,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一個真正愛國的人的偉大之處、可敬畏之處,是感化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主要方向。《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講述了各國列強在甲午戰爭之后,更加放肆地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力度,為了挽救祖國,解決民族危機,中華人民群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國主義運動——“義和團運動”。這嚴重威脅到列強對中國的剝削,因此,為了維護他們的“剝削權利”,列強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至此,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巨額的賠款、無理的特權、無止盡的剝削,中國社會一時動亂不斷、混亂不堪,這一歷史內容讓學生的情感不自覺地低落,對這些不平等條約、對這些貪婪的侵略者感到憤懣。為激發學生更加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我還給學生觀看了當時列強犯下的罪行圖片,有八國聯軍燒毀北京民房、在齊化門外屠殺義和團民等,在激起了學生的對列強仇恨的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內心深處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 塑造榜樣,挖掘英雄人物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不免會有一兩個偶像在指引自己為夢想奮斗,成為他們精神的支柱。在高中歷史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過程中,老師可以適時給學生塑造愛國榜樣,深入挖掘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可圈可點的英雄人物,塑造學生心目中的愛國偶像,并以之為精神目標,做到有原則、有理想、不屈不撓。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任何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人物,都是愛國的,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以及精忠報國的岳飛,還有蕩平倭寇的戚繼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更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譚嗣同、孫中山、周恩來……在這些愛國人士身上,都有著讓人不可抗拒的魅力,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的“士可殺不可辱”的偉大精神,都值得學生去學習,都是感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好向標。通過給學生塑造榜樣,可以更加深入地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而言之,愛國主義教育是古往今來永垂不朽的話題,是一項浩大的教育工程,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深刻主題。通過歷史課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起學生精忠報國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傲立于世界之林,培養奮斗的棟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創造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韋祖秀.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融入愛國主義教育[J].未來英才,2015,6.
[2]潘蕗璐.淺析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未來英才,2014,12.
[3]陳安珍.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黑河教育,2011,5.
作者簡介:寇月雷,山東聊城莘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