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振
隱名出資最早可追溯到商事合伙領域的隱名合伙。隱名合伙作為合伙的一種特殊形態,1起源于十世紀左右地中海沿岸海上貿易盛行的康孟達契約。在康孟達契約下,出資者不參與經營而僅在出資限度內負有限責任,盈虧也在限度內按比例分配。這種商業形式后來逐步發展為隱名合伙。隱名出資,顧名思義,
是指隱名出資人實際認購出資,但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或其他工商登記材料記載的出資人卻為顯名出資人的出資行為。隱名投資協議只約定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隱名出資人實際認繳企業出資,但企業實際的出資認購人與公開登記的出資人不一致。實際的出資認購人是隱名出資人,而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或其他工商登記材料記載的出資人為顯名出資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25條中也只出現了“實際出資人”的概念,我們并沒有覓得隱名出資人的蹤跡。這導致出現了一個負面現象,因為隱名出資的概念內涵直接與司法實踐中的審判結果直接相關,結果出現了類似案件卻相異結果的現象。所以首當其沖的是我們首先應該厘清什么是隱形出資人。
一、隱名出資人向公司實際出資、認繳出資。
這點是與顯名出資人的主要區別,也是隱名出資的首要特征。只有實際出資了,隱名出資人才有可能享有股權、有股東資格。否則,隱名出資人的權利無從說起。
隱名出資人出資的形式只能為貨幣或者動產,因為不動產以登記產生公示效力,法律只承認登記的當事人為公司的實際投資者,這就造成了房屋、土地使用權、知識產權等作為隱名出資人出資財產的限制,即隱名出資人不能以不動產的方式進行隱名出資。
1.隱名出資人的姓名或者名稱沒有被記載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者工商登記材料中,即不具備股東的形式要件。
這是隱名出資的表面特征,因為沒有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材料中顯現出來,所以我們稱之為“隱名”。“隱名”就是并沒有采取法律認可的通常方式完全表現出來,所以不被第三人獲悉也情有可原。這也可以形容為隱名出資人的形式特征和實質特征出現了不一致。當然我們不排除存在這種情況,即隱名出資人的出資行為已經為公司其他朋友知曉,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更何況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情況,但相對于法律的通常規定,相對于第三人,其依然具有隱名的特征。這點是不容質疑的,因為公司外部并不容易獲知隱名出資人的身份。
2.由股權引起的收益和風險即盈虧會有不同。
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把隱名出資人分成完全隱名出資人和不完全隱名出資人兩種來理解。因為兩者會稍有不同。完全隱名出資人指實際出資人僅享有投資收益,股東的其他權利義務均有顯名出資人享有和承擔。不完全隱名出資人指實際出資人委托顯名出資人持有股權,但所有股東權利、義務都有隱名出資人享有并承擔。顯名出資人享有的完全只是名義上的作用。這兩種形式在司法實踐中是尤其要注意區分的,因為完全隱名出資人的另一面就完全可能是借貸。借貸是因借貸合同而產生的,出借方依據合同只享有利息收益,而不擔風險,不負盈虧的法律關系。出借方不需也無需關注出資的資產產生的價值與否,他只需拿回事先協議好的本金和利息即可。例如,隱名出資人即實際出資人,雖能證明事實上曾經向公司繳付了一筆現金款項或財產,而且該筆現金或者款項也確實被作為出資的資金使用,可是無法證明隱名出資人與顯性出資人之間有代持股的合意,公司也并無記載其隱名“實際出資人”地位的相關文件。此時法院的判決通常是確認該“出資人”與顯性出資人之間僅存在借貸關系。在不完全隱名出資人中,因為對外表現的有隱名出資人的其他權利義務,所以,公司和其他股東明知隱名出資人出資于公司并認可其行使股東權利是法官判斷隱名出資人具有股東資格的決定性要素。因為不完全隱名出資人的特征使公司和其他股東獲悉真實情況變得可能。
3.隱名出資人和顯名出資人往往是通過協議來約束彼此。
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因隱名投資約定而形成的是合同關系,適用合同法律關系予以調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并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因為《合同法》第52條第5款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強制性規定包括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和管理性強制性規定。所謂效力性規范,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合同不成立的規范;或者是法律及行政法規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違反這些禁止性規范后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但是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范后如果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范。而所謂管理性規范或取締性規范,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違反此類規范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而且違反此類規范后如果使合同繼續有效也并不損害國家或者社會公共利益,而只是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的規范。這里所指的就是效力性規范。3冒名出資,即未經顯名出資人同意,冒用顯名出資人名義進行出資和虛名出資,即虛構了姓名登記在公司的名冊中都被排除在外。冒名出資也分為冒用不存在者的場合、冒用真實存在者的場合。對于冒用不存在者的場合,冒名者的股東資格應該得到確認;而對于冒用真實存在者的場合,冒用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侵權行為,在處罰對策上可以考慮冒名者冒名的主觀真實意思,即區分善意和惡意,對此考慮是否確認公司股東的身份或者提起姓名侵權之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