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
“撤銷”一詞,在民法中多次出現。它在民法具體制度中表示何種意義,債權人撤銷權中的“撤銷”同一般意義上的“撤銷”是否具有同一意義,是我們研究“撤銷”所要厘清的。 “撤銷”一詞在民法具體制度中的意義,臺灣學者的研究比較深入,大陸學者只有楊立新、王偉國在其論文中涉及此問題。
“撤銷一語,在民法上的意義,總計有五,分別簡介如下:一為本來意義之撤銷(一般撤銷)是指使法律行為已生或將生之效力消滅之意思表示,換言之,即法律行為業已發生效力的,由特定人加以否認而使之與未發生效力相同,至于將發生的效力,也因加以否認而使之不再發生。二是撤回,有些法條用語,使用撤銷一詞,但實際上,是在法律效果未發生以前,為達到防止發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實質上為撤回。三是特殊的撤銷,例如贈與的撤銷,即使意思表示沒有瑕疵,仍然可以為撤銷。四是裁判上的撤銷,是指由法院以公的意思表示,使已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否定其效力,例如詐害行為的撤銷。五是非私法上的撤銷,是指由法院所為的撤銷一定的行為或處分,性質上是公法上的撤銷。例如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宣告的撤銷。雖然一般而言所說的撤銷,往往指本來意義上的撤銷,而不提其他意義上的撤銷,但與本來意義上不同的撤銷也是存在的,不能混淆。債權人撤銷權中的撤銷即是其他意義上的撤銷的一種。”
根據《牛津法律大辭典》,“撤銷(revocation)”是指對先前所為之行為的撤回。雖然該定義混淆了“撤銷”與“撤回”的區別,卻也揭示了“撤銷”的本質——使已經生效的行為復歸無效。前述學者關于“撤銷”含義的見解,揭示了民法中各種撤銷“形”的差異:或是撤銷對象的區別,或是行使撤銷權主體的不同,或是法律后果的差異,而沒有透過這些差異,看到“形”的差異背后的“質”的相同,因此筆者并不贊同上述梅仲協先生的看法,將民法中“撤銷”的含義統一為:撤銷是指撤銷權人溯及地消滅生效行為效力的意思表示。
每一個制度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基礎,或是生活的經驗,或是某種價值訴求,此種基礎即為“理念”。通過對債權人撤銷權的分析,該權利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制度體現了如下理念。
1.國家干預主義
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人本身是自私的,正是基于對個人利益的狂熱追求,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而其主張應通過經濟的內在規律(看不見的手)調節主體的行為,政府不應過多的干預。這是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內在規律的調節作用有時顯得軟弱無力,特別是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時,自由放任的理念往往被人詬病。凱恩斯主義無疑是在對自由放任經濟理論的反思中產生的,強調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因為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因為人的自私性與逐利性的存在。一方面,自發的競爭機制會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果,促進生產工藝的改進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對于市場主體的過分信任也會使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利用這種放任的環境,做一些違背道義和法律的事情。債務人詐害行為便是這種行為之一。
債權人撤銷權并不是近現代法律的創造,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可以追溯至古羅馬時期,我們已經可以從當時的制度中看到國家干預的影子。債務人對自己所擁有的合法財物享有所有權,享有絕對意義的處分權。作為債權人,盡管其對債務人擁有權利,但卻不能夠支配債務人的行為和財產。如果放任債務人對自己財物的任意處分而不加干預的話則會產生一種風險,使得債權人的權利受到威脅,因為畢竟債務人的財產是有限的。對于此種現象國家可以放任不管,因為畢竟是一種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即使發生也只會影響債權人的的利益。但是,放任的間接后果就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而這是國家所不愿看到的。
國家不能袖手旁觀,不能任這種背信行為在社會上蔓延,因而國家就進行了干預,債權人撤銷權便成為債權人對抗債務人的詐害行為的有利手段。如果說國家通過法律賦予債權人撤銷權這一自衛性的權利,所體現的國家干預主義上還不明顯的話,那么國家要求債權人只能通過訴訟的方式才能行使這一權利并進而實現債權則充分體現了國家的干預主義。
2.懲罰功能主義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已經越來越為學界所接受,民法無疑是最重要的私法。私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的法律,其更多體現地是一種補救性和賠償性。民法是權利救濟法,追求的是利益的補償而不是懲罰。但是,懲罰功能主義在民法中亦有所體現。債權人撤銷權就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懲罰的性質,具體表現如下:
(1)有效行為被撤銷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懲罰。將債務人本來合法有效的行為進行法律上的撤銷,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否定,意味著一種懲罰。
(2)意味著債務人的雙重失信。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誠信對于市場主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失信于人無異于喪失自己的利益。債務人的詐害行為首先是對債權人的失信,而債權人通過行使撤銷權,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使得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歸于無效,對于受益人或轉得人而言也是一種失信。更為嚴重地是,債務人的行為被法院撤銷的事情一旦公諸于眾,他會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失信于社會,這就意味著他在未來的競爭中將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3)意味著成本的再次付出。社會的每一次交易都意味著成本的付出,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交易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例如機會成本、交易的費用和履約費用。試舉一例:甲為了逃避債務,將自己的房屋低價轉讓給了乙,并辦理了過戶手續。當時的房價是 3000 元每平方米,數月后房價升至 4000 元每平方米。一旦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乙就會無家可歸,欲想再買,則每平方米需多付 1000 元,乙為自己的“惡意”付出了代價。
對一項法律制度的分析,概念與外延研究是必要的。從債權人撤銷權的語義以及債權人撤銷權與相關權利和制度的界分入手對債權人撤銷權進行界定,通過對債權人撤銷權制度所體現的理念的分析,債權人撤銷權是債權人通過訴訟的方式,撤銷債務人有害債權的處分行為。它是一種獨立的權利,體現了國家干預主義與懲罰功能主義的理念,具有獨特的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