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凱麗+李茜茜
【摘 要】 本文在研究了環境質量分析所采用的理論,詳述山西省的背景條件的基礎上,分別對于山西省地表水水質、城市地下水水質、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三大類水環境情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 水環境 質量分析 山西省
1 前 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存在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很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因此水環境的評價對科學合理地進行城市規劃和污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美國一些專家著手從流域層次開展河流生態學的水環境治理研究。歐洲的研究已從單一流域水管理向可持續綜合管理轉變。日本政府把能源利用技術和地球環境問題結合起來。
我國在水環境治理保護方面,從基礎的水污染調查,擴展到水環境預測、規劃和各項管理制度的研究建立。從總體上看,我國在水環境保護與管理方面開展的工作并不多,以借鑒歐美經驗為主。
2 山西省水環境質量狀況分析
2.1 研究區概況
山西下轄11個地級市,總人口3664.12萬(2015年)。山西是全國水資源貧乏省份之一,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當地降水。在地域上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山西水資源可利用量為全國的67.7%,多分布于盆地邊緣及省境四周,人均為全國的17%。
本文分析了2014-2016年間山西省地下水質狀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以及2013-2015年間地表水質狀況,把握山西省水環境在年際間變化規律。
2.2 山西省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飲用水水質分析
3 結論與建議
3.1 山西省水環境狀況分析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知:山西省地表水水質Ⅰ至Ⅲ類水的比例小于50%,而Ⅳ、Ⅴ以及劣Ⅴ類水的比例大于50%;地下水水質呂梁、朔州優良;長治、晉城、大同良好;陽泉較差,臨汾由良好變為較好;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狀況非常好,除了陽泉和臨汾兩個地級市,其他都達到100%的達標率。 總體來說,山西省水環境水質較好。
3.2 山西省水環境治理建議
山西省進行的張峰水庫樞紐工程,標志著山西省有效利用地表水、嚴格保護地下水的興水戰略已成功邁出了第一步,也標志著山西省具備了在較短的時間內建設一批應急引水工程的能力與實力。
推動各地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加強飲用水源地的環境監管;推動各地污染減排計劃的落實,加快重點減排工程項目實施進度;強化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環保設施穩定達標運轉率,促進重點流域環境質量的穩步好轉。
不斷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嚴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項目建設。完善地表水跨界斷面考核機制,積極開展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優化工作。堅持水環境質量預警通報制度,對水質惡化嚴重、污水處理項目進展緩慢的市縣進行約談督辦。
【參考文獻】
[1] 高琳.陜西省環境質量狀況分析[D].西安:長安大學,2015.
[2] 汪勁.中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3] 彭應登,王華東.淺論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涵義[J].環境保護, 2006(2).
作者簡介:艾凱麗(1993),女,漢族,山西原平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經濟學。李茜茜(1993),女,漢族,山西晉城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