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1998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至今已經畢業了十幾屆學生。總體看來,其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本文擬對杭州市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現狀進行分析,并剖析影響其就業的因素,從而得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我校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和專業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就業狀況;社會實踐經驗缺乏
一、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全面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現就業難現象。現代大學生中大多存在眼高手低、就業難現象。很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對未來目標不清晰,就業困難。研究報告,有利于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樹立發展目標,認清社會現狀,促進學生在大學期間培養就業需要的技能和素質,以提高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以下簡稱公管)專業學生的就業水平及就業率。
二、 杭州市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情況分析——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為例
浙江中醫藥大學作為杭州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1998年開始招收公管專業本科學生,至今已經畢業了十幾屆學生,具有一定代表性。本調查選擇浙江中醫藥大學公管專業畢業1~3年(就業相對不穩定),畢業3~5年(就業比較穩定),畢業5年以上(就業穩定)的三個樣本群體進行就業情況調查,共發出360份調查表,共回收283份,其中,畢業1~3年回收105份,畢業3~5年回收96份,畢業5年以上回收82份。調查的結果直觀地反映杭州醫學院校公管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1. 杭州市醫學院校公管專業就業調查現狀
(1)普遍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
從當前就業形勢的調查結果來看,公管專業學生普遍認為該專業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畢業1~3年、畢業3~5年、畢業5年以上的比例分別為72%、77%、81%。認為就業形勢較好、容易就業的比例非常低,低于5%。
(2)就業前最欠缺的素質是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
在這次調查中大多數同學認為自己在就業前最欠缺的素質是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樣本比例高達60%以上。
(3)先就業后擇業觀念普遍
擇業觀念:面對現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多數同學的選擇還是偏向于先就業后擇業,畢業3~5年樣本和5年以上樣本范圍都超過了70%,1~3年樣本的調查對象繼續深造的意愿強于其他兩個樣本范圍。
(4)就業單位看好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
選擇就業單位范圍:大多數同學選擇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進行就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就業的同學也不少,只有5%左右的同學選擇自主創業。
(5)發展方向就業意愿傾向發達沿海地區
面對現在就業難的形勢,三個樣本范圍中多數同學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區發展,希望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或東部沿海地區工作并尋找發展空間,但也有25%左右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后擇業,在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區進行就業。
(6)實踐經驗對就業有很大幫助
在校主要實踐情況:大多數畢業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對于之后的就業有幫助,經過調查,在校期間參加過社會實踐的有70%以上的同學。面對就業難的形勢和在找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90%左右的同學發現自己能力不足,認為在就業前有必要參加一些應試的培訓和就業能力指導的活動。
2. 杭州市醫學院校公管專業就業影響因素
從總體看來,公管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并不樂觀,就業難的狀況日益嚴峻。通過對杭州醫學院校公管專業就業現狀分析,影響因素主要為:政策因素、社會因素、高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1)政策因素
公管專業自1998年首次招生以來,各校紛紛開辦該專業,出現供大于求的現狀,而杭州公共事業發展卻跟不上公管專業數量的發展,導致杭州很多公共事業單位幾乎全部為政府創辦,提高了公管專業學生的就業“門檻”,縮小了就業范圍。除了受到高校擴招的影響,政府的扶持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2)社會因素
調查發現,對于選擇何種單位就業,大部分公管專業學生選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這三個單位都屬于“鐵飯碗”,導致“人才擁堵”,出現幾千人爭奪一個職位的現象。而對于民營企業的選擇率卻相當低,這與薪資水平、福利待遇不無關系。
(3)高校因素
公管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實踐經驗相對缺乏。大學教育的寬松模式不利于公管專業人才的培養,高校考核制度的不科學是導致該結果的主要原因。高校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知識內容過于寬泛,缺乏實踐,很難培養專業的公管人才。
(4)自身因素
自我期望過高,存在眼高手低現象和擇業偏向。重視地域性,愿選擇去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工作;重視穩定性,愿選擇大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等部門。
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公管專業學生大多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社會實踐有利于與社會接軌,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有些學校會提供一些實習的機會,但不是每個實習機會都會適合。有些學生會主動尋找實習崗位,但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實習生。在找不到適合的實習崗位和實習機會少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有實習機會就去的情況。結果可想而知,學生實習后沒有獲得有用的實踐經驗,反而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整體不高。公管專業的課程偏向于理論化,很多課程更需要理解及鞏固,剛進入大學的大學生們會覺得比較枯燥,會抱著只要通過考試拿到文憑就可以的態度,從而荒廢專業知識。
三、 就業視野下杭州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對策
1. 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和積極就業,同時,政府應大力推動公共事業社會化的力度,重視公管發展,提供更多的公管職位是轉變公管專業學生就業劣勢和提高專業競爭的最重要途徑。公共事業社會化管理主要是指通過社會各方力量,利用民間資源進行公共產品的生產與提供。該管理有利于公共事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使得公管專業學生能夠在工作上發揮專業水平。endprint
2. 高校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及自我優化發展
(1)搭建就業平臺
首先,高校全力搜集各工作單位的就業崗位需求,通過網絡等一系列可靠渠道,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信息;其次,學校要充分調動全校力量吸引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參與我校的校內招聘會。
(2)調整專業培養方案
由于專業缺乏技術性,許多公管專業的畢業生發現所學的專業知識無法用于實際工作中,而不少用人單位卻招不到具備專業素質的人才。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市場調查和畢業生跟蹤調查,采用切實的數據改進專業培養方案,加強老師的專業素質和社會需求的感知,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專業競爭力。
(3)加強就業指導力度
學校應該培養、吸收高素質的就業指導教師和心理咨詢師,對公管專業定期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以及就業心理輔導,培養學生的就業目標和抗壓能力、積極心態等就業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此外,學校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4)加強宣傳工作
公管專業所學的專業知識與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有關,學生可以對這些工作快速上手。近年來,學生到事業單位就業比例下降,原因有二:一是艱難的就業環境,二是公管專業缺乏宣傳。公管專業學校應當加強和事業單位的合作,積極宣傳公管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及能力水平,吸引更多的公共部門招聘該專業的學生。
(5)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創新性”與“實踐性”教育理念
近年來,雖然各高校都在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長期形成的結構性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用考試成績和分數來評價學生的教育理念并沒有轉變。公管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轉變為學而學的觀念,轉而樹立創新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切實提高公管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
3. 大學生找準定位,提高能力
(1)擇業觀念調整
培養畢業生面向基層服務的觀念。基層條件艱苦,但有利于個人能力的發揮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畢業生服從社會需求的觀念。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擇業目標。培養大學畢業生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業就業的觀念。積極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發展家鄉公共事業。
(2)加強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
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就是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素質培養。學生應該努力提高專業素質,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需要發展特長,提高就業率;學生應該多了解就業政策,提升就業所必備的素質,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就業。
四、 結束語
杭州市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學校、用人單位、學生多方齊動。政府、社會、學校、用人單位的支持,及大學生的自我努力才能促進就業率的上升并發展專業。(指導老師:吳美珍)
參考文獻:
[1]趙靚.大學生人才培養和就業觀念變化的調查研究[J].中國人才,2012(8):121-122.
[2]劉爽,張素羅,賈麗鳳.以就業結構為導向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探析——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2):34-36.
[3]劉波.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3(15):120-122.
作者簡介:施洋洋,浙江省杭州市,浙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