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學其實也算得上一門特殊的學科,特殊就特殊在它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按部就班的一課接著一課地講解,它可以按著教學實際的需要,地域的差別,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進行調整,不用死搬教條的按教材進行教學。因此,美術教學課中可以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刪減、增加相關內容,可以增加一些關于地域特點的內容,以增長學生的見識。
關鍵詞:新舊結合;因地制宜;一分為二
在教學條件還不是很完善的區域,美術教材的靈活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有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學校和無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學校,教學方法,教材的使用截然不同,在教材的運用上,更要結合地域特點,學生實際靈活運用教材。
一、 新舊結合,靈活運用
現在的美術教材,大家有目共睹,幾乎都變為彩色頁碼的,圖片也為彩色的,是具有時代氣息的,但回頭看看,以前的經典佳作,古典民族傳統服飾,著名的文化遺址等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好的文化應該讓學生有所了解,而不是在一味的追求新潮,追求時尚,追求新氣息的情形之下,而“忘了本”,過去一些好的優良傳統文化是不能丟棄的。所以,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但會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老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引導學生在感受到新時代變化的情形下,追憶一下陳舊的美好的文化,指導學生適當的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如課本中的《美麗西湖》一課,我會這樣指導學生:一.從網絡上下載些關于西湖的美景圖片和相關的視頻,老師做簡單地講解,使學生對西湖有個大致的了解即可,更深入給他們留個懸念,希望將來的他們能親臨西湖,真正的感受西湖的美麗,二.把這課內容改為《美麗的家鄉》,指引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真實的觀察,把最能表現家鄉美的景物,用最美的圖畫展示出來,也可用語言描繪出來。這是學生親身感受到的,描繪起來是很親切,很自然的,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再如教授《瓷器風韻》一課時,我感覺只是用嘴滔滔不絕地為學生講解瓷器的一系列變化,學生好似聽天書,老師說的再天花亂墜,學生還是一臉茫然。所以,索性這樣的課我便不會大費唇舌地去講,我會實實在在為學生開設關于瓷器知識的手工課,指導他們親自動手操作,準備陶泥,初步加工形狀,美化裝飾表面,再到上釉。整個過程中指導學生親自完成,讓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體會到了生活的樂趣,同時也了解了民族的陶瓷文化。
二、 因地制宜,確定中心
新教材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但是新教材還不夠成熟,內容分布有時顯得比較零散,還需要美術老師的調整。農村的文化積淀和氛圍還是比不上城市,尤其是南方一些國際化都市。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無論新舊美術教材,都存在著南派美術中心的傾向。這些也是無法避免的,編教材的大多是南方的美術教師,選用的圖例也不可避免地大多是都市或南方的圖片、南方的畫家和學生的美術作品。
新課標指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教材應盡量適應具體的教學情境,具有可操作性。應考慮不同地區學生的基礎、地方資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易教、好學的教材。”
文化應該是多元的。比如山西,就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和豐富的美術教育資源。這里有山西著名的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也有石評梅故居,張家大院,市中心廣場等現代景點。陽泉是煤城,陽泉的工人畫享有盛名……美術課上就可以適當增加本地的內容。說石窟,山西的比洛陽的都強;說木樓,中國獨此一座;說人文,三皇五帝的三皇都在山西;說古城,沒人敢說平遙排世界第二;說文化,古代大師級的山西占了八分之一;說帝位,太原生生就成了龍的老巢;說儒釋道,在山西的哪個角落你看不到?近代百團大戰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都可以通過美術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如《徒手畫校園》中就可以增加“我愛我家”為主題的繪畫活動。在美術《瓷器風韻》就可增加瓷盤畫等內容。
三、 一分為二運用教材
美術教材的運用可以一分為二的對待:對于來回走讀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適當的依據教材,尋找一些相關的材料,依據教材完成手工制作,材料補充等內容;但對于住校的學生而言,這一點要求就有些困難了,那就可以給他們提出另外的要求,利用所學過的美術知識完成相應的板報設計,要求有獨到的設計,優美的文字,形象的圖片,要從整體上給人以美的感覺,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這樣靈活運用教材,因地制宜的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他們的才能能在不同的場所得以發揮,也真正達到了美術課目的。每到活動結束進行講評時,總會感覺到學生的興趣大增,好像久久還停留在自己成功的作品中呢!因此,適當的改變教材的內容會使學生大有所獲的!
總之,不管將來的美術教材如何改革,如何刪減增加內容,美術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拘泥于教材,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地域文化特點靈活的運用教材,講學生之所想,授學生之所需,一切的變數都是為了學生,力爭在美術課上也能達到讓素質好的學生“吃得好”,差不多的學生“吃得飽”,真正達到美術課教育目的。
作者簡介:
司雪琴,甘肅省渭源縣第四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