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飛速發展,基因隱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歧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勞動力市場中,基于基因檢測技術的廣泛運用而造成特定身份的勞動者就業機會不平等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我國關于基因歧視的反就業歧視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關鍵詞:基因歧視;就業歧視;就業平等權;法律制度完善;基因歧視的內涵
一、 引言
1. 國外學者觀點
基因歧視(GENE DISCRIMINATION),其實際上指的是生物科學技術應用手段不斷發展過后,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現象。社會成員可以從基因構成方式的研究視角,更好的對遺傳傾向的發展進行精準的預測。如果遺傳密碼能夠得到更好的破譯,各種缺陷基因的存在對人類日常工作與生活所產生的消極影響的力度也會逐漸降低。
2. 國內學者觀點
王遷曾經根據基因歧視提出自己的認知觀點,他認為所謂基因歧視,實際上指的就是結合人類個體自身基因成長的發展狀況,預測起在未來生活當中可能會患得的某種疾病類型,從而在各個方面對其產生歧視性的交流態度。而同領域研究人員曾淑瑜則認為,基因歧視實際上是對不同差異性存在形式的基因,進行針對性處理的對待模式。
3. 就業當中的基因歧視的界定
用人單位在人員招聘過程中,運用基因檢測技術對應聘者進行健康狀況檢查,以此來決定應聘者的錄用與否是否屬于就業歧視?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基因信息承載著一個人生命的全部秘密,屬于個人數據,應該被列為個人隱私的范疇,那么對個人基因信息的采集就必須解決目的正當、來源合法、使用規范的問題。用人單位不得侵犯勞動者的隱私權,所以對基因進行檢測的行為本身的合法性有待商榷。其次,即便用人單位對基因進行檢測的行為合法,用人單位根據檢測結果決定勞動者的錄用也是一種歧視。持反駁觀點的人會認為所有應聘者公平的接受檢測,根據檢測的客觀結果決定去留何來歧視。這里我們需要引入直接歧視和間接歧視的概念。直接歧視主要指在同種背景下,人類個體受到的待遇低于他人的現象。而間接歧視是指表面上看似中立的要求或者條件,卻使得指定地位人類個體相比他人處于低水平的發展地位之上。通過基因檢測來決定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屬于間接歧視,因為檢測的結果實質上跟個人的工作勝任能力無關,即便是勞動者患上某種疾病也不一定會影響工作的勝任能力,更何況通過基因檢測所得出來的結果只是存在致病基因,并不代表患有疾病。綜上所述,基于基因檢測的就業歧視是應當被法律所禁止的。
二、 基因歧視產生的原因
基因決定論的產生,是基因歧視能夠產生的根源性影響因素。人類個體的病癥表象、基因特性等,都是分子遺傳學領域專業研究人員重點關注的研究課題。由于基因決定論的影響,用人單位會認為通過基因檢測技術來決定勞動者的去留,決定勞動者的崗位會比其他途徑更加方便快捷,結果更加可靠,減少了因人員的流動而給企業造成的用工成本的升高。然而,對基因存在差異或者缺陷的勞動者來說,這預示著他們的就業平等權會遭到侵犯。基因決定論的反對者則認為,不能孤立的認為基因對人類的某些遺傳疾病起決定性作用,基因的表達可因環境的變化發生構像變化,基因的同樣序列可能在不同條件下合成不同的蛋白質。而人的后天成長環境和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這是基因決定論者所忽視不提的。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哪個人是完美無缺的,任何人的基因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但是這并不影響人類用有限的生命去創造無限的奇跡。因此,基因歧視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應該是被杜絕的。
三、 美國關于基因歧視的立法實踐
1991年,威斯康星州通過首部有關醫療照護和雇傭關系的反基因歧視法,第二年,羅德島州和愛荷華州相繼通過禁止在工作中予以基因歧視的立法。類似的法律逐步在另外至少13個州通過頒布。2005年2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基因隱私和反歧視法案》。2008年5月21日,美國總統正式簽署了《遺傳信息無歧視法案》。這部法律真實有效地保護了某些攜帶不利基因的人群,根據此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在招聘、解雇或者提拔員工時把基因信息作為參考的唯一依據。這部法律將保護美國民眾的基因信息不被濫用和歧視。
四、 我國關于就業中反基因歧視的制度缺陷和完善建議
1. 我國關于就業中反基因歧視的制度缺陷
我國目前反就業歧視立法主要見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黨中央勞動法管理規定》《就業促進管理規定》《婦孺基本權益保障管理條例》《殘疾人保障法》和《公務員法》以及一些地方性的行政法規、政府或部委規章與地方性法規、規章。此外,我國已經加入的一些國際公約與協定,也是我國反就業歧視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以及理論研究的滯后,我國目前的法律對就業歧視的范圍界定過于狹窄,缺乏對就業歧視的準確界定,像身高、年齡這些對象都還沒有被列入就業歧視的范圍當中,有關基因歧視的法律制度更是一片空白。
2. 完善我國基因歧視的法律制度的建議
首先,立法機關應該對就業歧視現象產生的基本含義,設定更加清晰的概念界定,這是能夠實現法律制度規范設定的核心,同時也是鑒定各種新型就業歧視的根本法律依據。其次,管理人員應當更好的拓展法律規章制度的執行覆蓋范圍,將基因歧視列入法律規章內容的管轄范圍之內,同時針對一些會引起較大社會負面后果的就業歧視類型推進單行立法,做到盡可能覆蓋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應該明確就業歧視中的舉證責任和法律責任,避免弱勢群體救濟無門的現象出現。
參考文獻:
[1]王遷.論基因歧視的概念[J].科技與法律,2003(4):67.
[2]曾淑瑜.論基因歧視[J].臺灣華岡法萃,2007,11(39):123—124.
[3]陳慶,田侃,陳常義.就業中基因歧視差別性待遇的國際考證[J].醫學與哲學,2013,09.
作者簡介:
馮申奇,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財經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