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侵害學生權利事件頻發,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利勢在必行。應用法治的理念來進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建立必要的制度并制定相應的程序,完善大學生權利救濟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權利;救濟機制;法律
《職業道德與法律》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旭澄和一崢在學校食堂買飯時,因人多擁擠發生口角,大打出手,二人都掛了彩。幾天后,旭澄接到學校的記過處分通知,一崢卻未受處分。明明兩人都動了手,為啥只處分旭澄呢?因為處分旭澄的老師和一崢的爸爸是大學同學。”講到這時我問學生:“如果你是旭澄,會怎么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自認倒霉,沒有辦法?!敝挥幸粋€同學表示要找個地方評理。我問他會找誰評理,學生說:“學生沒有老師有權力,若真發生在我身上,我也就認了。”
在傳統觀念里,高校與大學生之間是教育和受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高校有權管理學生,學生有義務服從學校的管理。若學生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不愿意被迫接受來自學校的單方面的決定,他該如何做?
一、 大學生權利受侵害的表現
(一) 對大學生受教育權的侵害。主要表現在侵害大學生接受教育權、對教育結果的評價和認可權兩個方面。
1. 侵害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開除學生學籍是對受高等教育權的剝奪,關乎學生的切身利益。如果處分是不合法的,那就侵犯了學生的權利,限制或者影響了他的受教育權。
2. 侵害對教育結果的評價和認可權。學校應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品行進行公正評價,并在學生完成相應的學業后給其頒發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在對學生的教育評價中,高校有時不恰當地行使教育評價權,損害了學生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如有些高校規定,未通過全國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不予頒發學歷證書或學位證書等,都侵害了大學生的權利。
(二) 對大學生人格權的侵害。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導致學生受傷的,侵害了學生的生命健康權;有的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會說“看你笨得像頭豬”、“活成你這樣,還不如死了算了”等,這些挖苦的語言,是屬于對學生名譽權的侵害。2003年西南某學院二年級女生馬某與某男生外出游玩,發生關系,導致懷孕,學校對此事件進行了細致調查,不僅將這兩名學生開除,還將他們的同居和性行為等純屬私人性質的行為在學校進行公告,嚴重地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
對大學生財產權的侵害。有些學校面向學生“亂收費”未經物價部門的批準或私自提高高校自身為學生提供的生活用品的價格;有些學校擅自挪用獎學金、助學金等學生財產來謀取其他的利益;有些學校,把教師自編自著的教材、著作,強行發給學生,不僅侵害了學生的財產權,還擾亂了正常的管理及教學秩序。
二、 大學生權利受侵害的原因
(一) 從意識層面來看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平常觀念里,高校和教師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在學校就應該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好好學習,觸犯了校紀校規,就應該接受學?;蚪處煂ψ约旱奶幜P。當他們覺得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很少有人敢于站出來主張自己的觀點,與高校對抗,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 從制度層面來看
我國教育方面的法律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這些法律對大學生權益的保護立法并不明確及完善。高校的規章制度與上位法并未形成有序的體系,兩者沖突的現象并不少見。另外,高校制定的學生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章程內容也不完備,缺乏程序性規定。如,大學生享有告知權、申辯權、申訴權等程序性權利,但符合法制精神的申訴程序、調查程序、執行程序等都沒有得到規定。這些都成為大學生權利被侵害的原因。
三、 完善大學生權利救濟途徑的建議
(一) 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增強大學生的權利觀念,使其樹立起權利意識
要改變現有的學生權利受侵害的時候忍氣吞聲的狀況,學校和社會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權利觀念。
高校和大學生應在保持尊師重教美德的基礎上,樹立起師生平等的觀念。大學生要明白,自己繳納學費來上學,與高校是一個平等的權利主體。只有學生的權利意識增強了,才能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采取合法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開設相應的法律課程。雖然有的學生有維權意識,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就需要高校開設相應的法律課程,用法律知識來保護學生。使學生不僅懂得自身權利被高校侵犯時應怎么做,更要懂得在日常生活及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各種權利受到侵害時應怎么做。
(二) 依法治校,完善高校規章制度
高校在制定管理文件的時候,應明確學生權利、規范立法程序,堅持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統一。在涉及學生的受教育權等一些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的時候,應遵循法律保留與法律優先原則,學校制定的內部管理規定及文件必須與法律法規一致,不得抵觸。在制定校內規章制度的時候,應有法律專家的參與,并廣泛征求教職工、學生等群體的意見。
(三) 實現程序正義,建立和健全學生聽證制度
新的《學生管理規定》指出“學校在對學生作出處分決定之前,應當聽取學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陳述和申辯”。因為權利很容易被濫用,因此我們應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來保證制度能被很好地執行。聽證制度的建立可以達到該目的。所謂聽證指的是權力主體在做出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決定之前,給相對人提供發表意見、提出證據的機會,并對特定事項進行質證、辯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
在對學生進行處分前,尤其是涉及開除、退學等處分時,更應該召開聽證會,向學生闡明做出該處分的依據,并給予學生申訴和提出異議的機會。這樣做有利于實現程序正義,避免事后矛盾的糾纏、積聚。
(四) 建立健全學生申訴制度
申訴作為一種非訴訟性質的救濟途徑,應成為學生維護自身權益的一條重要途徑。在申訴機構的人員組成上,應明確學校負責人、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的比例。學生認為學校的決定有損自身權利的時候,可向申訴機構提出申訴。申訴機構應采取回避制、公開制等來增加申訴的合法性,更好地保護學生的權益。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所思想政治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職業道德與法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史萬兵,羅春麗.高校管理中學生權利被侵犯及其歸因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300.
作者簡介:
王雁,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