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在中學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一方面能夠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方便學生有針對性的加強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情況,從而能夠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提供事實基礎。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內容偏離教學實際、問題難度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時有發生,因此,教師掌握課堂提問的正確方法,對于提高物理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
一、有效提問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并植根于生活
在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應該有新的內涵,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本文中的有效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發展,實現教學目標,并通過師生互動生成新的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有效提問就是要讓問題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這樣的問題才有生命力。所以,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選擇一條最佳的捷徑,設法把物理過程情境化,把物理概念生活化。例如,講沖量與動量時,如果直接給出“沖量是力和時間的乘積”、“沖量等于動量的增量”,然后講公式,做練習鞏固。這樣的教學,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因為這樣教學注重了講解的效率,注重了解題效率,卻弱化了情感效率,忽視了問題效率,有悖于新課改的理念。如果采用有效提問的技巧,提出以下問題:我們經常打球,也經常看到足球運動員敢于用頭去頂球,也經常看到運動員把球頂進了球門的精采場面。可是,如果是同樣速度的鉛球,運動敢用頭去頂嗎?學生和第一反應就是“不敢頂”,讓學生說說“不敢頂”的原因時,學生好像懂了,可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心里就像憋了什么似的,此時,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出沖量、動量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的提問當然是有效的,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很顯然,這種提問是將問題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時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提問常采用的幾種具體方式
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采用下述幾種提問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1)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臺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2)聯系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4)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
總之,教與學是通過大腦的積極思維來完成的,大腦的復雜性快定了教學行為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料性。因變而變,有些有效提問不是能預先設定好的,它必須是在課堂上老師臨時應變提出來的,這就需要老師的睿智優默和具備很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不管是何問題,有效的提問應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所提問題必須讓學生不能簡單的以“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回答,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如果所提的問題能讓學生感到快樂,而后在快樂中思考,這就是很好的提問、很有效的提問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