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萍
摘要:眾所周知,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與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政府的一項重大任務。基于目前國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有限,所以我國的眾多農村信用社必須充分發揮其對農業經濟的金融支持作用,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此,本文在概述農信社對農業經濟發展重大促進作用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了現階段農信社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農信社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方法,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農信社;農業經濟發展;促進作用;問題;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295-01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相應的財政投入,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提供各種金融融資支持。而農信社作為支農惠農的主要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扶持農村當地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農信社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也日益凸現,亟待相關專業人士探討出有效對策,加以解決。
一、農信社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大促進作用
我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而依法設立的,它在運行過程中依據參與雙方自愿互利的原則,與農民、農村、農業有著眾多的業務往來。在具體的運營過程中,通過在農村吸收存款,科學整合廣大農村的閑置散資金,然后再以發放貸款的形式將這些閑置資金靈活投入到相關的農業生產發展中去,有效優化農村閑置資金的功能,進一步完善與補充我國的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體系。也就是說農信社一方面有助于擴大農業再生產,能夠充分滿足欲從事現代規模化農業生產的農戶對相應的生產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農信社也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在現代規模化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多生產活動都必須在相應的農業新生產技術的指導下,才能取得較優質的生產成果。但是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已經遠遠超過個體農戶的承受能力,而農信社則可以為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成為農戶與農村企業有能力引進和應用各類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強大后盾。
二、農信社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信社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較低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信社吸收的農村閑置資金不斷增多,農信社的規模不斷壯大,很多農信社,不再單純的滿足于狹隘的農村金融市場,反而逐步開始增加對一些個體工商戶與中小規模企業的放款額度。雖然這樣的放款收益較高,能夠明顯增加農信社的經營收益,但由于我國許多農信社工作人員都非專業性的金融技術人員,學歷不高,職業素養有限,既缺乏相應的金融創新能力,也不具備相關的金融應用技能,這就導致其在放款過程中他們根本難以正確評估貸款用戶的償還能力,無形中增大了農信社的貸款資金風險,很多大額逾期貸款難以正常回收。
(二)農信社的金融產品結構單一
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對農信社的金融服務要求也有所提高,很多農民不再單純的滿足于低息的存款儲蓄,而開始選擇相應的金融理財產品。而很多農信社在這種新的發展環境下,其金融服務功能并沒有與時俱進,所能夠提供的金融理財產品過于單一,增值業務有限,導致許多農民開臺轉投其它銀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物流產業的不斷完善,許多跨省市的農業經濟活動出現,而農信社在跨省交流合作方面的業務較少,資金跨地區結算費用較高,根本難以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三、促使農信社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方法
(一)設立科學的自上而下的數據治理體系
2018年5月,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專門指向包括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在內的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數據治理體系具有全覆蓋、持續性、匹配性原則,要求金融機構將數據智力體系納入到公司治理范疇內,遵循這一原則,農信社在進行數據治理時,做到數據來源和內容不分內外,數據治理覆蓋全機構的全部數據生命周期,同時確保機構自身管理模式、業務規模和治理模式相“匹配”;保證數據數據真實、準確、客觀,能夠得到有效和長效的治理。這與之前的“匹配性原則”、“實質性原則”與“前瞻性原則”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新的原則更為具體、全面的要求,更加有利于農信社的經濟發展。
(二)充分利用市場資源、政府平臺獲得資本加持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農信社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皆居于各類金融機構的前列,如此龐大的體量中,難免有部分農信社存在歷史包袱沉重、不良貸款率較高的問題,對于改制后的經濟發展造成了阻礙。解決的主要方式是:農信社提高防范風險能力和內部控制,改善資本充足率、指導幫助未達到組建標準的縣級聯社吸引資金注入,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指標,破解置換資產變現、不良貸款處置、增資擴股難題。
第一,借力社會資本。眾多企業對于農信社改制之后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吸引其以入股形式進行資金注入,改制之后農商銀行發展向好,企業能夠參與分紅。
第二,政府政策幫扶。借助普惠金融發展的良機,各地政府對于農信社改制尤為重視,給予了一些優惠政策進行幫扶。
第三,由經營狀況良好、資本實力強的農商行向發展欠缺的農信社提供資本幫扶。通過自身利潤消化不良貸款,實行農信社系統內部組合幫扶,
(三)科學制定適合自身實際狀況的發展戰略
現階段農信社已經成為主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支柱性金融機構,而將農信社改制成農村商業銀行后,農信社的服務對象將明顯擴大,既包括一般的農戶,也將農村地區的一些集體企業、民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等納入服務范圍,這就要求農村商業銀行必須依據所在地區的實際狀況,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將支農、惠農、服務“三農”作為基本的發展原則,通過進一步健全金融管理制度,加強監管力度,降低資金運營風險、豐富金融產品結構等,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充分滿足農村、農民和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信社對于擴大我國農業再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等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許多農信社自身的金融服務水平有限,風險控制能力較低,金融產品結構單一,所以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功能也受到了明顯制約。這就需要農信社積極進行改革,提供多種創新性服務,通過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開發創新性的金融產品等,有效滿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