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桃
【摘 要】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提出“供給側改革”,基于“供給側”視角為我國經濟發展指出新的改革方向。供給側改革是實現我國經濟新增長的重要舉措,是指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作為經濟活動中最為活躍的經濟體——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迎接供給側改革的考驗與機遇,企業轉型升級的成功與否將直觀反映此次改革的效益。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企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主席提出“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是在新形勢下理論聯系實際以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為根據提出的適應新常態的創新改革主張。本文從供給側改革的提出背景入手,分析供給側改革的實質要義,聯系現行市場運行狀況,說明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下企業轉型升級的操作路徑。
一、研究背景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是基于我國經濟現行狀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主張。我國經濟的發展進入到關鍵階段,供給側改革旨在實現經濟轉型,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對供給側改革和企業轉型升級關系的研究不僅可以提高實現經濟轉型,同時激發市場活力,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通過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政策主張,促使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經濟體,解除危機,走出經濟連續疲軟困境。
二、企業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
供給側改革下我國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企業產能過剩,融資困難,技術創新水平低,企業供給質量差等問題制約企業的發展,加大了企業的轉型升級的難度。
1.低端產能過剩,能源配置低效
傳統產業結構能源資源占比大,產業結構層次低,低端制造業等在新常態經濟下不滿足市場的高品質需求。尤其是依賴于資源的企業其生產能力遠遠超出市場消費能力,在對能源資源的加工處理上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市場對企業初級產品的容納接受程度有限,如山西省煤炭價格的持續下跌,致使煤炭滯銷,煤炭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從而影響以煤炭為基礎的相關企業的利潤呈下行趨勢。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解決企業產能過剩嚴重的問題,促使企業利潤的增長。
2.產業鏈首端企業低效率,鏈條式不良影響嚴重
從企業生產看,生產程序,部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由上游生產到下游的市場投入,中間環節出現的不良狀況將使得整個企業的生產產生連鎖反應。從整個產業鏈來看,鏈條首端企業的經濟效益將影響到下游企業的盈利狀況。如房地產業,從2014年始房地產業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出現負增長,房地產業的巨額庫存,高房價面對的是有限消費能力的需求者,而開發投資的減少造成鋼鐵,建材行業的收益下降,利潤減少。
3.企業資金緊缺,融資困難
企業資金的短缺造成企業人才培養的慢節奏,設備更新的滯后及技術進步的緩慢等問題,企業的轉型轉型升級需要豐厚資金的支持。而企業負債率的持高使得企業不僅在擴大社會項目中難以前行。而這在傳統產業中尤為嚴重。企業轉型升級需適當應用杠桿,在資金運轉過程中能有效控制防范金融風險,將損失最小化。
4.企業運營成本高,技術水平低
降成本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企業高生產成本,勞務成本及各項費用等加重企業負擔,降低企業利潤,致使企業在持續經營上舉步維艱。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財務成本等在提升企業利潤空間的同時實現資金的高效化,將空余資金用以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方面。通過減稅政策,實現產業的調整,資源配置的優化,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為企業完成轉型升級開拓道路。
5.缺乏高端產品供給,產品競爭力弱
面對日益追求高品質生活水準的消費者群體的增加,我國企業的生產明顯的未能提供有效的供給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包裝,品牌,市場占有度等具有相當的敏感度。在與國外市場產品供給相比,我國企業以低端產品據多,精益化高端化產品供給缺乏,產品競爭力,消費者滿意度及市場認可度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業的經濟效益的低下,惡化企業生存環境。
三、“供給側改革”下企業轉型升級操作路徑
首先是提升創新研發能力,研發能源資源創新技術。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著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轉折點。過剩產能引致企業利潤虧損,要素配置的低效率,高端產品的低產出,中低端產品的過剩成為企業發展的累贅。創新要素配置方式,能源資源利用的技術,培養專業型人才,立足傳統能源資源研發新能源,新材料,改進生產技術,解決產能過剩。同時新興企業創新企業經營模式,提高服務質量。
其次是調整資本結構,拓展融資渠道。雄厚的資本實力是企業立足社會的重要根基,企業轉型升級重要任務之一即是解除債務,縮小企業龐大舉債規模。在現行金融環境條件下,企業在有效實行政府調控政策外,根據企業自身資本狀況合理配置企業資本的比例,提升企業的償債能力和再融資能力,合理利用資本,實現資本增值,增強企業內源融資實力。同時需防范金融風險,合理負債,及時解決債務,保持外源融資借入資本的預期利潤率大于零。
第三是延伸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持續增長迫在眉睫。進行企業間的橫向合作,關聯企業在生產中的供需關系,同一生產線產業鏈條由原材料的投入到終端產品的輸出可進行技術上和人才上等方面的合作,促進產業集聚,提高競爭力,在新型模式下擴大規模,實現規模效益。從源頭上優化供應鏈,從產品原料供應,生產到銷售,直到零售消費端實現產業鏈的拉伸以及供應鏈的優化管理。如:在煤炭產業鏈條上,以煤炭為基礎在發展了煤炭開采運輸加工之外,利用采礦權為抵押進行融資所創新的新的金融產品,實現了企業實體生產與金融服務的鏈接。
最后是打造精良品牌,優化服務。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要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創新品牌的投入,建立具有高信譽度和高市場認可度的品牌,依靠自有品牌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此外,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比重的日益上升,其所能產生的經濟增長效應有目共睹,提升第三產業的服務質量不僅幫助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同時對整體經濟走出低迷形勢具有重大影響。提供高品質服務,從消費者角度思考供給,盡最大可能以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價值的創造。從供給側方面刺激需求,增加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四、結語
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的指導政策。供給側改革對企業的轉型升級既有理論上的指導作用又有在實踐操作中的方向指引作用,一方面顯示了我國從宏觀視角將改革生產端改善供給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從微觀視角將社會經濟活動主角企業與家庭之間相對的關系進行了調整,以需求側政策的低效益轉向供給側政策。同時,企業的轉型升級對供給側改革的成效具有一定的檢測作用。本文從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意義和現實經濟背景入手,分析現行經濟賬狀態下企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了在供給側改革指導下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措施方向。
【參考文獻】
[1]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張為杰,李少林.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實現與政策[J]. 當代經濟管理,2016(4):40-44.
[3]黃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企業轉型升級[J]. 管理視窗,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