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玲
【摘 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結合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現狀及經驗,對循環經濟進行思考,并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金融;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濟體現。它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它不僅是一種以生態學和生態規律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資源和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對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融合起指導作用。如果將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可以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同時可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它可以解決很多農業問題,例如治理環境污染、轉化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普及農業科普知識、合理利用各地鄉鎮農村企業留下的不良資產等。目前,農業循環經濟在我國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對此,筆者提出發展我國循環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意識
農業生產的指導思想是要進一步強調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統一,走“優質、高產、高效、可持續”的道路。由于廣大農民缺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強烈意識,因此應以多種形式多種手段介紹循環經濟的知識,加強宣傳引導,使他們盡快樹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加快其在我國的發展。
二、構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體系
在農業稅收制度方面,繼續推進新的農村稅費制度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為農業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目前,全國免征農業稅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則應在加大農民補貼制度基礎上制定新的政策,使農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因為由于農業環境污染導致的農藥殘留、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的根源不是農民噴施農藥,而是農藥不符合一定的標準,所以環境污染稅的主體應是生產農藥的企業而不是農民本身。因此要向達不到環境標準的生產農藥等生產資料的企業收取環境污染稅。
三、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因此技術創新是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向農業循環經濟過渡的關鍵因素。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關部門如環保,科技部門牽頭,以支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新技術為重點,進行科研項目的立項與招投標,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研發機構的力量開展科技攻關,用科學技術推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四、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出適合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
政府需加大對已制定和即將制定的有關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在我國的宣傳和執行力度。一方面要通過廣泛的宣傳,使這些法律法規為民眾熟知,從而深入人心。同時也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單位及個人嚴肅處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民眾自覺地守法,同時也能樹立起法律的權威,保證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
五、培育農業循環經濟的載體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是產業集群,政府應通過財稅、金融等各種手段,加大對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農業產業集群。這就需要企業間建立一種學習和交流的機制,即鼓勵各企業間建立一定的聯系以促進交流和學習,用以增強企業間的承諾和信任。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另一個有效載體是園區建設。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我國現有的產業及區域布局,制定出包括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農業經濟園區發展的規劃,打破傳統的行業和部門間的割據,同時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有共生關系的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或者幾個集團內,從而實現有害污染物的內部閉路循環,使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得到高效重復循環利用,進而使企業間相互依存,最終實現高效益、低成本的發展與擴張,產生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六、探索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的多種模式
從本質上說,農業循環經濟其實是生態經濟,這就要求發展農業經濟時要遵循一定的生態規律,進而尋求農業和生態環境間的和諧發展,如:運用現代科學的管理方法,將種植業和牧業、林業、漁業以及相關加工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建立一種相互促進、利用及協調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向人們提供各種綠色食品和其他生物資源,實現農產品生產的高效、優質、低耗。另一方面可通過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建立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中小型生態農業園。具體說來,有四種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區推行:(1)以魚塘為中心的生態園;(2)間作不同作物、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3)山林基地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4)以沼氣為核心、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要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及培訓的力度,盡快地把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培養成高水平的新型農民;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采取各種形式以實施農村實用型人才的培訓工程,培養一大批生產經營的能手,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也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個支持一部分大中專本科畢業生、研究生到農村就業;督促城市下崗、退休干部以及科技人員到農村服務。只有這樣,才可以為農村提供新的力量,推進農村體制改革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盡快地適應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客觀需要。
農業循環經濟已逐漸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主潮流和趨勢,但循環經濟因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等特征,在推行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各種困難,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會整體力量的推動。政府各部門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財政部們要提供資金支持,行政部門要提供相對寬松的政策,技術部門要提供技術保障,各部門統一行動為發展循環經濟保駕護航,才能使循環經濟在農業上取得更好的成果,進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