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鶴丹 李慧 張婉月
【摘 要】隨著海洋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文獻大量涌現,本文對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界定、分類、影響因素及對策、產業選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思路。
【關鍵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隨著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壯大海洋經濟戰略部署的不斷深入以及《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全面實施,海洋經濟平穩增長。據國家海洋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77611億元,增速為6.9%;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4%,海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內學者最早于1992 年著手于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隨著“建設海洋強國”、“創新驅動發展”及“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等戰略的提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研究不斷涌現。
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界定的研究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對于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含義表述多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中進行總結。已發表的文獻顯示,向曉梅(2011)認為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是處于海洋產業鏈上游,直接影響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動態性和導向型的海洋新興產業。姜秉國和韓立民(2011)以及劉明和汪迪(2012)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界定,提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海洋高新科技發展為基礎,以海洋高新科技成果產業化為核心內容,具有重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需求,對相關海陸產業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可以有力增強國家海洋全面開發能力的海洋產業門類。于婧和陳東景(2012)認為海洋新興產業的界定不光是強調利用高新技術開發海洋資源的產業,更是強調它的低污染、高附加值、可持續性。于會娟和姜秉國(2016)進一步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進行了詮釋,認為其概念至少涉及了“海洋產業”、“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三個關鍵詞,同時具有新興性和戰略性兩大特征。雖然學者們對于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界定不盡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共通點,均認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和發展潛力,相對于傳統海洋產業而言,新興海洋產業更注重于可持續發展以及對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
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的研究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較為概括的統稱,其包含了多種海洋產業,對于這些海洋產業類別的劃分,學者結合具體研究區域提出不同的觀點。姜秉國和韓立民(2011)提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六大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產業、海洋環境產業以及深海礦產產業。于婧和陳東景(2012)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海洋新興產業包括現代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游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以及海洋生物醫藥業等六大產業體系。劉堃(2012)提出七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門類,包括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業、遠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水綜合利用業、海水可再生能源業以及深海油氣業等產業。石秋燕(2014)認為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礦業、海水利用業和海洋電力業為四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發展對策研究
劉堃和韓立民(2012)認為影響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內部因素跟外部因素兩大類,其中內部因素包括人力、物力、技術、海洋資源以及簡單勞動,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場需求和行政管理手段。李彬等(2013)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下探討了制度因素對于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在產權的明確和保護、行為的規范以及激勵機制三方面提出制度完善的建議。劉康(2015)認為國家戰略定位模糊、政策措施協調不足、行業低端競爭激烈以及海洋技術創新薄弱是制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四大因素,并從五個方面提出改進舉措,具體包括國家層面的戰略制定、產業國家戰略頂層設計、產業建設與培育、技術創新、特色產業園區以及產業服務體系建設。游國斌和張群(2016)認為影響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財力、技術、市場、政府、自然資源以及空間條件等因素。
四、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研究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層面到區域層面具體應選擇哪些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已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姜江等(2012)認為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選取原則應兼顧傳統產業中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在具體條件下選擇,同時作者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應將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海水綜合利用和海洋新能源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選擇。寧凌和王微(2012)通過分析“主導產業——海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理論,提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要以主導產業選擇理論為依據,根據海洋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重點著眼于海洋核心技術的開發方面。寧凌和杜軍(2014)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探討了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問題,提出我國應將海洋油氣業、海洋電力業和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作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
五、結論與建議
盡管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研究的重要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但是大多數的研究偏向于宏觀角度,缺少微觀視角下的實證分析,采用定性方法分析較多而忽略了定量的分析研究,針對問題所提出的建議也缺乏針對性,可行性并不高;大部分的文章還是重點在于現狀的研究,缺少對于未來發展路線的規劃。因此,接下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應具體選擇某個區域進行個案研究;應拓寬研究視角,具體可從環境規制的角度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注重未來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
【參考文獻】
[1]姜江,盛朝迅,楊亞林.中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選取原則與發展重點[J].海洋經濟,2012,2(01):21-26.
[2]向曉梅.我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及創新路徑[J].廣東社會科學,2011(05):35-40.
[3]劉明,汪迪.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2030年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2,34(04):62-65.
[4]杜軍,寧凌,胡彩霞.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4,30(04):103-109.
[5]于會娟,姜秉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與策略選擇——基于產業經濟技術特征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6(07):106-111.
[6]劉堃,韓立民.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12):90-96.
[7]姜秉國.中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領域識別與模式選擇[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7-12.
[8]于會娟,李大海,劉堃.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優化研究[J].經濟縱橫,2014(06):79-82.
[9]寧凌,杜軍,胡彩霞.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的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研究[J].生態經濟,2014,30(0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