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華
【摘 要】隨著近年來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區域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飛躍式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國獨特的地理國情和不同地區的區位發展優勢,各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本文從分析我國農村經濟區域發展差異及其成因出發,探討了在現階段做好區域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區域差距;發展對策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距
(一)不同區域農村農業生產總值的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農業生產總值有了明顯的提升,顯著提高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而我國的農業生產總值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性差異,不同區域農村的農業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筆者通過查閱數據發現,我國的農業生產總值主要呈現三個明顯的上升階段和區域差異,第一階段是指1980-1992年,這一時期東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總值增長速度超過了全國平均增長速率,高達15.21%,而西部地區由于地處偏僻,也沒有一些對應的政策支持,使得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率只有12.99%。我國東部農業地區由于氣候以及歷史人文環境影響等因素,使得東部地區農業發展以林業、漁業等為主,而西部地區以種植谷物以及農耕為主,這就使得我國農業發展呈現明顯的區域現象。
(二)不同區域農村非農業生產總值的差距
除區域農業生產總值存在差距以外,我國農業經濟也存在著非農業的生產總值差距。數據資料顯示,東部地區因其靠海,使得其非農業項目較之于西部偏遠地區更多,因此非農業生產總值也明顯更高。筆者通過調查數據發現,自1988年起,東部地區的非農業生產總值就以每年近40%快速增長,占全國范圍內非農業生產總值高達70%之多,而西部地區則只占全國總值的2%。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環境及資源差異
上文提到,我國東西不不同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調查可知,產生這種差異最大的原因便是區域自然環境的不同。具體來說,我國東部地區水資源豐富,平原較多,適宜種植,且有漁業做支撐,使得東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極快,而中西部地區,多丘陵高原,又干旱少雨,種植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相對較差,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經濟基礎差異
眾所周知,我國著名的幾大城市,基本都落戶于東部沿海,這就使得這些能夠形成經濟體系的城市拉動了東部沿海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及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珠三角,這些核心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東部農村地區面臨著較之于西部地區更好的經濟條件以及貿易條件。
(三)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差異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我國東部地區受教育年限普遍高于西部地區,同時,由于其生活理念的差異,東部地區的人們對于交通以及通訊設施購買力較之于西部地區更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東部地區人們在進行農業貿易時的溝通,從而顯著的提升了東部地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一)加強不同區域間的合作關系
由于我國農村的地域差異與經濟發展基礎各有所不同,因此在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中,加強農村不同區域間的合作發展是有效的解決途徑。通過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可以互相取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還可以由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帶領欠發達地區介紹發展經驗和提供發展環境。比如在內陸相閉塞的主要以基礎農業為主的區域可以提供原始的生產材料,在其收獲后可以定向輸送到產業規模相對成熟的沿海發達農村區域進行加工銷售等服務。此外,還可以由發達地區逐漸將產業鏈轉入適宜的內陸地區,促進該地區經濟的多元結構發展。
(二)合理解決人口數量及質量問題
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還是處于比較傳統的狀態,很多地方依然還是以人口紅利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模式固化了農村經濟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因此為了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還要解決好人口問題。主要通過控制人口總數、提高人口質量以及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等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改變農村的傳統封建思想殘余,倡導生男生女一樣好的家庭生育觀念,優化農村人口結構。此外,還要繼續努力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和對農村出生的學子的繼續教育,制定好的政策鼓勵他們回鄉發展,為家鄉的發展增加助力。還有在農村長期存留的剩余勞動力解決方法上,一個是可以提供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讓其留在家鄉發展,另外一個就是可以幫助其流向城市,通過大力建造新興城市的方法分流一部分的人口。
(三)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職能作用
我國實行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層面有很高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我國又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使其最終目標之一。因此,國家和政府應該從宏觀調控的角度制定一系列有助于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幫助其經濟騰飛。比如繼續完善和深化一對一精準幫扶工作的開展,加大對各地的農業基礎經濟相關的資金扶持力度,還有通過優勢產業鏈轉移的方式刺激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保持農村經濟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開辟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符合市場規律的農業升值經濟,縮小其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與其它發達其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發展區域經濟
加快科技建設農業經濟的步伐,以科技帶動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在不同的農業區域發展相適宜的高科技農業。諸如在東部沿海較發達地區發展現代化、都市化、農業信息技術化、健康綠色無公害農副食品的產業;在中部以東北地區建立糧食生產制作加工一體化企業,同時完成區域傳統經濟的升值轉型;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實行有特色的特色作物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和生態農業旅游觀光產業體系等。
四、結語
我國農村經濟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未來肯定仍然會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家積極獻言建策,靠自己的雙手、靠政府的扶持、靠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來縮小這種經濟差距。在保證經濟效率的前提下,消除農村的大量絕對貧困人口,改善農村經濟發展差距情況,為我國經濟的整體又好又快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錢德元. 區域發展中的二元經濟結構優化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2]郭剛. 中部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金融支撐機制及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17.
[3]張星星. 我國區域農村信息化協調發展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8.
[4]李西源. 西部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