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江閩
【摘 要】正確認識和確定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正確認定違約責任的前提,如果違約責任歸責原則認識和適用錯誤,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和結果可能會大相徑庭。近些年來,我國法院受理的違約案件糾紛逐年增長,如果對違約責任歸責原則認識錯誤并適用錯誤,并將導致災難性的后果。然而,通過司法實踐發現,現實中無論是學者還是一線法官,對違約責任歸責原則都還存在不同認識,甚至導致裁判標準不統一,影響司法公信力等現象的發生。重新梳理并正確認識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違約;歸責;分類;完善
一、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概念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顧名思義,指的是當違約責任產生后,在法院或者其他機構認定合同雙方所負法律責任時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標準。此處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標準即違約責任的規則原則。
二、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種類
從各國法律規定看,違約責任歸責原則主要有四大類,分別是過錯歸責、客觀歸責、嚴格責任歸責和無過錯歸責。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原則主要在大陸法系國家比較盛行,而客觀責任和嚴格責任則在英美法系國家比較盛行。
(一)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也可以稱為過失責任原則,指的是在行為人違約的合同中,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違約責任。該原則承擔的依據在于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基于行為人的過錯承擔違約責任。
(二)嚴格責任原則
嚴格責任原則指的是,在違約責任發生后,無論是否有過錯或者有法律推定的過錯,只要有違約的行為或者造成違約的后果,行為人必須要承擔違約責任。嚴格責任原則同過錯責任不同,不論過錯與否,都需要承擔違約責任,除非存在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嚴格責任原則也不同于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在嚴格責任原則視域下,唯一能免責的是法定的抗辯事由,違約方無過錯并不能免除違約行為人的違約責任。
(三)客觀責任原則
客觀責任原則在一些國家被稱之為無過錯責任歸責,是與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相對的歸責原則。客觀責任原則指的是,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他人傷害,只要傷害及其后果的客觀事實存在,行為人對損害后果要承擔法律責任。客觀責任原則實質上同嚴格責任原則類似,有一些國家將兩者混同,兩者沒有實質的區別。客觀責任原則主要是為了公平起見,在沒有過錯責任的場合,不歸責又不公平,所以采用客觀歸責。
三、我國合同法違約責任歸責原則及其完善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我國合同法中主要制度之一,合同法歸責原則上述所述的四種歸責原則,與兩大法系主要國家相比,我國法律中的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與外國的做法類似,在合同法中涉及的條文也不多,因此本部分重點就我國主要的嚴格責任原則進行考察。在嚴格責任方面,我國法律規定還存在兩個問題,主要在于違約責任免責事由方面。
(一)存在的問題
1.不能履行涵義不明確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違約責任免責的事由只能是因不可抗力導致履行不能,但是此處的履行不能作何解釋法律并沒有給出明確規定。這是我國合同法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主要制度性缺陷。司法解釋也沒用明確的解釋,因此導致司法適用時存在問題。學界主要爭議的問題在于,不能履行的范圍如何,是指永久不能履行還是指一時不能履行,如果不包括一時不能履行,那么與不可抗力導致遲延履行的免責事由相矛盾,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明確。
2.法定免責事由范圍過小
我國合同法第117條規定,法定免責事由僅包括不可抗力,但是筆者認為,我國法律的該規定使得免責事由范圍過小。對于不可抗力的免責事由因為不同法律規定的含義使得免責的范圍不同,世界范圍內主要包括主觀說、客觀說、折中說,主觀說指的是當事人盡了最大努力仍無法避免的事件屬于不可抗力,其范圍較寬泛;客觀說指的是人力無法控制的外部事件都屬于不可抗力;而折中說指的是因外力發生,當事人盡最大努力還無法阻止的事件屬于不可抗力,此種定義更加嚴格。從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來看,我國法律對此采取的是折中的做法,即對于不可抗力的定義一般采取“三不”的標準,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情況。“三不”標準讓不可抗力的范圍大大縮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免責事由的適用和援引。另外,通過法律的形式對不可抗力給予明確定義的形式也會讓不可抗力的范圍固定化,正如我國著名教授王衛國所述,不可抗力的外延是可變的,因此很多國家沒有在法律中對不可抗力下定義,而靈活的交給法官、律師或者當事人,從而賦予不可抗力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使得不可抗力的范圍符合客觀實際。從我國情況看,我國法律對不可抗力的類型限制比較大,主要指的是政府行為和自然災害,其他國家承認的社會事件等并不被我國法律承認為不可抗力。
(二)法律完善建議
其一,針對“不能履行”的含義不明確問題,有學者提出,對于“不能履行”應作寬泛的理解和擴大解釋,即不能履行既包括一時不能,也包括永久不能,從而擴大了不能履行的標準,也使得與不可抗力導致遲延履行的免責事由矛盾的事實消除。
其二,針對法定免責事由范圍太小,可以有三種應對方案。第一,直接增加免責事由的范圍,但是此種做法是有弊端的。因為免責事由并不是一塵不變得,有可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隨時有可能變動。另外,此種做法在國際上也比較少國家采用。第二種方案,對免責事由作概括性規定,即采取法國民法典的做法,排除個人的外來原因,其他事由作系統性規定。在法律中作概括性規定,對于“外來原因”這一概括性詞匯不做詳細解釋,交由執法者和法律使用者自由把握,最終決策權交由法官的自由心證。第三,在現有模式基礎上,增加法定免責事由的范圍,刪除合同法第117條對不可抗力的定義,從而讓不可抗力的適用和援引更加靈活方便,力爭讓不可抗力包含以外事變和第三人侵權行為等等。相比較而言,第三種方案可行性較高,而且第三種方案更適合我國的國情,是最優的方案選擇。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合同責任制度的基礎,缺少違約責任歸責原則合同制度難以維系,因此,需要對違約責任歸責原則作明晰的界定,從而才能使我國的司法實踐和市場經濟中,在合同法領域規制相應的行為,更好的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青華.合同法歸責原則探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2):162-163.
[2]王錦昌.對我國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反思——以“第三人的原因致違約”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6(13):89-90.
[3]張雪梅.合同法歸責原則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14):288.
[4]蘇麗亞,曹海青.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探析[J].人民論壇,2015(20):122-124.
[5]儲振宇.對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再思考[J].法制博覽,2015(23):273.
[6]吳艷華,樊曉磊.論合同中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J].法制博覽,2015(2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