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卓
【摘 要】知識產權法作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公共制度的有效法案,在維護個人利益的同時也需要加大對公共利益的訴求與維護。因此在這種利益沖突中,知識產權法和競爭法需要進行利益衡量和平衡。本文通過論述競爭法規制知識產權領域的反競爭行為實現平衡的保障顯現了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相互關系,使其在促進市場競爭以及保障經濟發展方面來達致殊途同歸的效果。
【關鍵詞】市場競爭;知識產權;反不正當競爭法
一、前言
市場經濟在自由競爭的理念和規則的基礎上建立的,自由競爭意味著任何主體都可以自由地提供產品或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商家企業可以隨意侵犯他人成果。因此市場競爭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定的秩序,通過法律直接或間接來進行市場調整。其中,知識產權法和競爭法對規范市場競爭行為有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我國在20世紀并未形成一個統一有效的法案來規范市場競爭。而創新作為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和表現,對創新的規范也是對市場競爭行為的規范。因此人們愈來愈認識到知識產權法本質上是競爭法,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有著共同的目的即鼓勵和保護創新,在維持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兩者均是通過對創新成果的保護和對市場競爭行為的調整來促進和保護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1]。
二、各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形成歷程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指通過制止市場交易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來維護經濟秩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最早誕生于1804年《拿破侖民法典》第1382條和第1383條中關于侵權法的一般規定用于制止經濟生活中的不正當行為的條述,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項獨立的法律制度。之后德國又在1896年采取了成文法的形式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直至今日,德國仍然沿用1909年6月7日重新制定的《制止不正當競爭法》,并且這部法律深遠的影響著瑞士、奧地利和日本等諸多國家。而歐美國家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打擊主要是通過制止假冒、制止虛假廣告以及著作權法、商標法等法律中的有關規定來實現的。當然民法作為一切經濟法律制度的基礎,也是不正當競爭法的基礎,這屬于民法中的侵權法。不正當競爭法以競爭關系為適用條件,而個人權益的損害卻不是首要和必要的因素。其中,不正當競爭法首先要保護的對象是競爭者的利益,這具體體現在保護它的勞動成果和活動自由兩方面。其次是公共利益。保護競爭者能正常地發揮其經營能力,為社會提供貨真價實的服務和商品才能真正有利于社會進步。最后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消費者的利益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成為不正當競爭法的直接客體。而消費者利益被納入不正當競爭法的范圍之下,是消費者保護運動的直接和最主要成就之一[2]。
三、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的平衡與協調的基本理論
知識產權法具有限制競爭和促進競爭的兩種機制。盡管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但兩者的運行機制卻截然不同。競爭法一般通過國家干預排除對競爭的妨礙而營造公平競爭秩序。而知識產權法通過事先賦權方式,賦予特定主體排除他人運用其創新成果或商業積累的優勢利益的權利,以保護合法的競爭力量,建立競爭秩序。
(一)知識產權法對競爭法的促進作用
因為知識產權法本身具有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的功能。知識產權法在賦予并保護權利人的獨占權的同時,也能幫助權利人消除他人搭便車等一系列不正當競爭行為。在市場競爭中對知識產權侵權的制裁,直接表現為對知識產品流轉、利用的市場不公平競爭行為的制止。這在現實中表現為知識產權法直接或者間接地促進了市場的有效競爭[3]。
(二)濫用知識產權法限制了競爭法
然而,知識產權是一種財產權,并且存在被知識產權人或者其被許可人濫用而成為競爭法規制的可能。它本身的壟斷權的性質決定了知識產權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時有可能與競爭法促進有效競爭的目標相沖突,因此知識產權人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也可能具有反競爭性質的行為。這種反競爭行為來自于知識產權的不適當地行使。當權利的行使超過了合法界限,也就構成了對公平競爭機制的扭曲與損害。
(三)兩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
究其根源,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定情況下知識產權人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沖突。如何協調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之間的沖突,或者說是如何尋找一個最佳的利益平衡點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沒有競爭法的約束的情況下,無法通過知識產權法本身來加以規制知識產權人可能從事的反競爭行為。因此在對知識產權壟斷權的確保與對有效競爭的保障方面,存在一種協調平衡的關系。可以說,知識產權法在有限地限制競爭中最終增進了有效競爭。知識產權法通過對創新成果賦權來保護創新行為,進而保護正當的競爭行為;競爭法通過保護正當競爭和鼓勵自由競爭以促進和保護創新。這兩者看似相對,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正是由于在保護個人權益的同時,加大市場競爭力度,才能更好地保護公共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四、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一)彌補不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客體范圍
對那些未被納入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客體提供保護。像商品名稱、作品名稱、未注冊商標等等,他們都未注冊形成一個有效的商標,因此案例產權被侵犯的現象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對未注冊商標的不正當使用和未經授權的商用,可由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其進行補充保護和約束。
(二)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漏洞
給那些特別法不賦予的保護對象提供救濟,雖然我國在2001年商標法修改后,對馳名商標的保護擴大到不相同或不相類似的商品上,但其保護范圍僅限于已經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對于那些不知名的商標和專利,仍然存在大量法律漏洞,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抓住這些漏洞,加以完善與修補,全方面保障商品合法權益。
(三)對限定的未授權客體的保護
對那些可以受到單行法保護但尚未得到授權的客體提供保護。一般來說,一項技術發明只有經過專利局審查合格以后才能被授予專利權。然而即使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后,只能受到專利法的臨時保護,卻也無法禁止行為人的侵權行為,因此在獲得授權之前,它可以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則可以行為人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禁止。
(四)對新型客體提供過渡性保護
隨著知識產權領域技術不斷進步,因此也會出現新的需要保護的客體。在新客體出現的初期,人們的認識尚不夠深入,主要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原則加以保護。商業秘密也可以作為知識產權法保護的主要對象。
(五)解決不同知識產權之間的權利沖突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主要是指不同主體分別對同一知識產權客體享有相互獨立的知識產權,而知識產權法是由不同的單行法體系構成,根據不同法律獲得的權利甚至根據同一法律獲得的權利之間經常會發生沖突。但由于發生沖突的權利都是合法有據的,很難找到適用具體知識產權法來進行調整和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起到比較理想的協調作用[4]。
五、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對市場競爭的調節
“至于對一個特定的客體的保護是采取知識產權模式還是采取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模式,則應由立法者根據國家的法制目標和經濟政策來決定。”經濟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大環境,因此市場競爭行為內含了模仿和創新兩個沖突的要素,以上兩種要素在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都作出了定義與規范。因此,我們說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均具有界定模仿邊界、保護創新成果的作用,因而他們都是調整競爭行為的法律規范。
(一)推動了市場的良性競爭
知識產權是國家設立的具有公共性成果的私權利,它本身就是平衡私人權力以及公共權力的一種制度。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知識產權與內競爭內在存在著一定得聯系。知識產權本身其實是一種法定的壟斷權,它作為對知識產權課題的智力成果,往往在競爭目的或競爭過程中屬于壟斷性的創造。這種對于智力成果的保護能夠實現將法律賦予的獨占程度,更好的用于技術開發,創新投資等各項經濟回報,從而鼓勵人們通過技術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更好的促進市場良性競爭,釋放競爭潛力。因此,從研究開發競爭這種競爭方面的觀點來說,知識產權專利制度的內在良好效果是不容忽視的,專利制度創造和啟動了維持研究開發競爭的一種良性循環,它與所有所有權制度提供的競爭經濟普遍一樣,就是把投資創造出來的成果作為私有物,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定的優勢,維持市場競爭的進行。因此智力成果知識產權在表面上看似是對市場競爭的限制,其實它在很大一方面通過鼓勵市場主體研究開發創新,成為消費者所期待的技術和服務,進入市場同而從根本上推動競爭的良性循環。
(二)是保護國家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單純個人的民事權利,它也是市場主體通過獲取競爭優勢和打擊競爭對手的重要工具,在這個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可謂是越來越高,因此在知識產權方面處于優勢的公司和企業都知道用用知識產權這一重要的競爭工具來鞏固自身的發展優勢,從而提高在市場競爭中的份額,打擊競爭對手,成為市場競爭的制高點。當然因為知識產權不僅關系到個人利益,也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所以知識產權本身也屬于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圍。因此在維護個人利益的同時,也要加強對于公共利益的追求,及在維護個人知識產權的同時,加強國家之間的競爭。將知識產權與科技競爭,經濟貿易甚至綜合實力直接掛鉤,將它成為提高和保護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各國競爭當中取得一席之地[5]。
六、結束語
在市場競爭中,私人權利和公共權力應該是不斷平衡和制約的一部分,我們在把控私人權利同時也要顧及到公共權力的運行,才能形成經濟市場的良性競爭。因此盡管知識產權法和競爭法屬于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法律,但有著共同的目標,即保護創新、促進競爭。在接下來的發展階段,我國需要在重視應用知識產權制度的同時,還應重視競爭對創新的作用,在促進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協調規范管理下形成統一的競爭政策,從而更好地統領和協調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協同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功能,平衡個人權益與社會公益的關系,形成我國規范創新的制度和文化。
【參考文獻】
[1]高富平.競爭法視野下競爭和創新行為調整的體系化思考[J].法商研究, 2015(3):72-81.
[2]韋之.論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Vol.36(6):25-33.
[3]馮曉青.論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在促進有效競爭方面的平衡與協調[J].河北法學,2008,26(7):40-49.
[4]孫穎.論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04,22(6):65-72.
[5]王先林.競爭法視野的知識產權問題論綱[J].中國法學,2009(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