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珊珊 樊譯遙
【摘 要】企業的管理水平往往決定了企業的興衰成敗,而企業的管理水平又取決于管理人員的能力高低,尤其是在競爭愈加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管理人員能力的提升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國有企業由于性質特殊,對于管理人員的要求又與一般企業的要求不同,本文探討關于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能力提升及培養的相關策略,以供有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能力提升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的需求愈加挑剔,國有企業需要煥發新的活力,主動適應市場環境,方能求得更長遠的發展。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對國有企業改革提出了主要目標,到2020年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要取得決定性成果,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善于經營的企業家,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為培養國有骨干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能力提升就尤為重要。
一、國企領導人員管理存在的問題
盡管市場化經濟進行了這么多年,現代化管理也已滲入中國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對于國有企業這種特殊性質的企業而言,仍然存在“傳統”的弊端。現代化的公司管理應該是制度管理,國有企業中仍存在不少人為成分,人員不從科學招聘而來,多為裙帶關系的親戚朋友,這對企業的決策和執行都有重大隱患。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存在偏頗,多數大型國有企業都注重技術型人才,管理層也多數從這些基層的技術人員提拔上來,由此懂管理的、綜合能力強的管理人員是稀缺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年齡多數偏上,存在安于現狀,無憂患意識的現象,管理觀念老舊,按經驗辦事的仍舊居多,這就造成了企業的氛圍死氣沉沉。一個沒有憂患意識的企業,在市場上是無法生存的。
二、關于國企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及培養的策略探討
(一)創造競爭環境,選拔任用管理者
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安于現狀的現象,其實是由企業的環境導致的。企業環境的安逸造就了管理人員的不思進取,由此管理人員的能力就止步不前了。企業的良好氛圍來自于企業的文化建設和人事管理。一者,文化建設從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企業使命、愿景等企業文化構造企業的工作氛圍,積極向上充滿激情的企業文化會熏陶員工成為積極主動、不畏艱難的進取者。因此,拋棄老舊的企業文化,適應新時代文化,能夠促進管理人員主動進取,也更能夠吸引優秀的年輕人進入企業,為企業的管理班子儲備人員。為促進管理人員主動提升自我,企業文化應倡導同事之間的良性競爭,鼓勵員工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批評指正,在競爭中發展。再者,國有企業在人事管理上應拋棄以往唯用近親的陋習,改革人事招聘制度,采取選拔任用的方式任命管理人員,這會促使管理人員主動充實自我,激勵管理人員力爭上游。具體選拔任用方式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例如擇優競聘、公開競聘等[1]。
(二)完善績效制度,榮譽激勵進取者
國企目前對于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主要集中在經濟效益指標,為了完成這個“數據”,管理人員容易做出投機行為,而忽視了長期的發展。所以,國有企業必須完善績效考核制度,不能只依賴經濟效益的數據來判斷管理人員的能力水平,需綜合的根據管理人員的預見力、平衡力、協調力等各方面能力來進行績效考核,這可以借鑒到很多現代化績效管理的方式,例如平衡計分卡、整個績效管理等。這個績效考核不是短暫性,而是周期性的、系統化的,月度考核、季度考核與年度考核需要連接起來,行程系統性考核,有助于管理人員長期的能力提升。績效考核中,上級評價與下屬評價都應有重要占比,這有利于管理人員了解自身優缺點,有側重點的、有效率的學習并提升。僅僅有績效的刺激是不夠的,同時對于綜合績效優秀的管理人員,要給予榮譽的嘉獎,設立優秀進取者等獎項及獎金,激勵獲獎的管理者繼續努力提高自我,同時鼓勵了其他管理者爭取成為優秀者[2]。
(三)建立培訓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的工作是做管理人的工作,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是綜合性的人才。尤其是國企的管理人員,面對的一線員工,具有數量大、范圍廣的特點,更加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知識和專業的管理知識。建立科學完善的培訓制度,才有可能為國企培養專業素養高的管理人才。培訓系統除了包括管理人員必備的現代管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等課程學習,還需要開發切合實際的培訓方式,例如利用案例分析、無領導小組討論、到優秀企業實地考察等開放式的培訓課程,讓管理人員從自身企業中尋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這對管理人員的決策力和判斷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培訓制度除了包涵切合實際的培訓課程以外,培訓的講師,可以從優秀的管理人員中產生,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可以促使管理人員在培訓中相互學習,對于培訓的講師可以采取講課費補助的激勵形式,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良好的培訓制度,不僅提高了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也為國有企業發展儲備足夠的管理后備力量。因為國企的特殊性,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還要注重培養政治素養,把黨務工作與企業管理培訓工作結合起來,培養基層管理人員先鋒模范的黨員素質[3]。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實際操作水平
在實際管理活動中,存在很多突發性事件,平時理論的管理培訓不一定能迅速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于是,這就要求企業還要經常性開展管理人員的實踐活動,例如突發事例的演習等等,多形式,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員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保障企業的穩定和正常運行。
(五)健全監督機制,高效安全的管理
有效的監督是為了保證國有企業資產的安全,也為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發現自身問題提供依據。健全監督機制,一是內部監督,二是外部監督即是第三方監督。內部監督,建立健全國有企業審計、法律、財務部門的監督職責。開通監督電話和信箱等內部監督渠道,方便員工監督管理人員的行為,這也約束了管理人員擺正自己,不做違法違紀的事情。定期輪崗,不僅對于拓展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提高管理人員的戰略性思維,也能夠防止權力濫用等情況發生。外部監督,加強外派監事會制度,明確職責定位,強化對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廉潔從業和行使權力的監督,針對存在問題狠抓整改,提高管理人員的行動力[4]。
三、結束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入,這就要求國有企業對于管理人員的培養需要重新思考。在新的市場形勢下,管理人員需要轉變思維觀念,培養自身的預見力、決斷力、平衡力、協調力和全局駕馭力,對于公司管理具有戰略性思維,全面認識企業的使命和愿景,帶領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生存下去,并取得可持續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穆曉燁.國企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及培養策略探討[J].全國流通經濟,2017(33):31-32.
[2]孫志梅.國企財務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及培養策略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2):118-119.
[3]程欣.國企財務人員能力建設和專業素質培養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7(29):100-101.
[4]陳盛楠.國企政工人員的素質及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大東方,2015(8):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