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丹陽
【摘 要】近三十年來,政府主導的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導致了城市社會空間的重組和更新。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低收入群體聚居區的物質空間和社會空間都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也會與之前迥然不同,該類小區的空間對整個城市空間以及小區居民的影響是深遠的,新近的一些研究也顯示了城市居住空間出現了分異和極化現象。
【關鍵詞】空間交往;社會安全;低收入群體
一、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探索居住空間在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參與、限定和構建這一群體的生存現實,并真切了解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居住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聚焦于城市的低收入群體聚居區——老國企宿舍居住區,將該類居住區看作社會空間進行分析和探討。
(二)相關理論
1.空間交往理論:空間位置影響人們在空間中的交往,居民的不同空間位置會對他們的生產生活等各方面都產生影響。
2.社會認同理論:人們對社會空間的認同會影響到人們在所處空間的情感及行為方式。同時,有著共同的社會認同的群體成員在互相的交流中也在不斷進行互動,促進這一共同認同模式的深化。
3.主體間交往理論:交往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主體間的互動交往對社區規范的維系、社區成員的情感交流、相關信息的獲取以及社區歸屬感的強化都產生著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目的和意義: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這一城市空間生態和特征,以及該居住區的人口構成,居住需求和空間內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通過研究,以期揭示居住空間在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參與、限定和構建這一群體的生存現實,并真切了解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居住困境,從空間安排的角度,提供有針對性的研究策略。
二、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方式:本項目的研究方式以實地研究為主,實地研究以定性研究為取向,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方法論的傾向,在深入理解特殊的社會事實,以及在提煉和建構理論方面發揮作用。本研究屬于探索性研究,旨在對低收入群體的空間交往與社會安全感生產這一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后更周密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采用個案研究的研究類型、實地觀察與非參與觀察相結合的觀察法以及無結構訪談的方式開展調查。
(二)研究對象:選取三戶人家的不同家庭成員,分別為一中年男性、中年女性、以及一位女學生的筆述資料。同時深入實地,觀察該社區現狀。
(三)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采用無結構訪談的方式對居住(或曾經居住)于其中的相關人員進行個案研究,后期對文字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采取實地觀察與非參與觀察的方式同時拍攝照片進行分析。
(四)研究的質量及局限性說明:由于本研究屬于探索性研究,旨在對低收入群體的空間交往與社會安全感生產這一問題進行初步了解,所以研究不具有推廣性,只為反應現象與問題。由于采用定性研究方式,所以結果的概括性不是很強。
三、空間、交往與社會安全
(一)社會安全感:社會安全感是人們對社會安全與否的認識的整體的反映。居住空間狹小,空間利用率高,空間承載多種不同功能,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居住空間功能的不明確性--一個房間既是臥室又是餐廳,同時還兼具書房等功能。可以看出,其居民與城市一般社區居民相比,貧困人口眾多、貧困原因復雜,問題難以立即得到解決。
(二)老國企宿舍居民社會交往:居民在使用社會公共空間、設施的過程中會與其他居民相遇,這是大多數交往行為的起點。由于老國企宿舍居住空間狹小,人群密集,所以該區域內的居民的社會交往以此客觀條件為基礎,人們間的社會交往以關系密切、互幫互助為特點,居民之間的社會交往不僅只停留在見面打招呼的層面,有了更多的信息傳遞、情感支撐、資源共享。
(三)老國企宿舍居民空間實踐與社會安全感的生產:在現代城市社區的空間實踐看來,在公共活動領域,個人的私密性得到保護,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用擔心打擾到別人,并且也可以自由選擇個體和主題進行接觸和交流。這種交往狀態會帶給個人足夠的安全感,是最易讓人接受的。但老國企宿舍居民的空間實踐是截然不同的,他們關系密切、交往頻繁,彼此之間的信息了解程度深,究其原因,除了特定空間所致,也存在一定的歷史因素--在05年左右的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起步階段,人們對個體化的追求尚未達到一定水平,鄰里之間多為傳統和睦關系。再加上彼此之間都屬于老國企的員工或員工家屬,同質性高,疏離感少。
而這些原因共同促使了社會安全感的良性發展,大家對于社區內部及社區周圍的安全較為滿意,認為不具有太多的危險因素存在。
四、分析與結論
(一)關于兩位成年人的訪談結果分析:兩人為6070年生人,都在瓦軸廠工作過,對于現狀來說較為滿意,但都表達了希望可以有更多薪酬的工作的想法,對于該區域的安全感較為滿意,雖然居住空間緊密狹小,但同時,鄰里關系也比城市中的鄰里關系更為親密。可以聯想到社會學家滕尼斯所描述的“共同體”--這在城市生活中是不常見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其獨特的生活環境--老國企職工宿舍所致。同時老國企周邊也有相應的各種學校、醫院、廣場等場所,供養著那個年代的人們的衣食住行,不過隨著不斷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社區內成員的同質性變低,隨著新興地帶的商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帶動新式人員的入住,使該地域人口結構發生改變。
(二)關于女學生的文字資料分析:該名女學生現在在大學期間,屬于90后生人。該女生小學期間,與其父母在宿舍生活。首先是安全,沒有門禁,外人可以自由進入生活區。其次居住空間狹小,不得不公用的空間雖然帶來很多困擾,但還是起到了維系社區成員生產生活的作用。緊接著社區成員的親密度,較高,這也是處于城市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
(三)結論與討論:本文以空間交往、社會認同、主體間交往理論為基礎,通過文獻查閱、深度訪談、現場觀察等研究方法對老國企宿舍的社會空間進行深入的研究。
從以上資料中,我們對該區域社區成員的居住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總的來說,他們滿意,可同時也期待更好的環境,然而由于個人能力的制約,他們不得不繼續那里的生活。生產與生活感度緊密聯系,老國企為他們的生活各個方面都提供了相應的便利與輔助。但站在局外人角度看,我們認為該區域不是很適合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個人空間狹小,公共空間隱患多,個人隱私得不到保護。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該區域特殊的環境成就了特殊的人文環境--城市中的類似于村社社會共同體,在特定時期特定地域,成員間的人際關系也具有其歷史特殊性。生活空間的緊密性,人們相互交往的頻率和程度都很深,交往關系也較為親密。
對于我們的研究來說,我們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研究對象的初步探索,但還存在很多未挖掘的細節。可以考慮對該區域及城市的發展軌跡進行進一步的追蹤與溯源,同時了解更多關于近來差異變化的情況,以求做出更為完整、全面、深刻的實地研究,得到更具有參考或借鑒價值的資料與結論。相對來說,本研究的選題還是具有創新新和深意的,有待后繼的研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的挖掘與鉆研。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第四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郝大海.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