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櫻
【摘 要】當前,為了加快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推進步伐,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此十分關注和重視,并積極開展了地理國情監測總體方案的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而且經過近年來對地理國情監測理論的實踐性研究,得出了一定的工作成果。那么,本文將重點對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相關的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與分析,望可為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提供有關未來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的參考。
【關鍵詞】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思考
所謂的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其包括了兩大方面,即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和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結合當前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的目標,共同探討提出了對空天地眾源動態觀測網絡的建立,由此來達到獲取并觀測眾源數據動態的目的,進行基礎性、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建立有關地理國情信息時空的數據庫,在這個基礎上來進行時空與數據的分析與挖掘,實現地理國情信息發布與服務的網絡化,這樣即可構成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的支撐體系和體制機制。
一、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戰略目標
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是有關于國情調查的一項工作,其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的特點,當前應按照地理國情監測的原則,加快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在各個方面建立統一、科學化的體系,包括法律、職責、預算、規劃等。“十三五”期間,基于地理國情信息普查、監測,為了達到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的目標,構建空天地眾源動態觀測網絡,從而為眾源數據動態獲取和觀測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得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的能力具有專題性與基礎性。同時,通過建立地理國情時空信息數據庫,達到海量地理國情數據在統計、分析方面更高的水平與能力,可實現對地理國情動態信息有一個更加全面、細致地反映,可以找到并呈現出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等要素在地理空間上所具有的變化規律及其內在的關聯性。構建地理國情服務云平臺,服務于政府、企業及公眾,為其提供地理國情監測數據與成果,并使其趨向大眾化、業務化。另外,應構建并形成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的體制和機制,與當前我國各個地方、部門在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步發展的水平,利用這種可靠、科學的地理國情信息技術來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二、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基本原則
第一,在需求的引導下,進一步強化服務。從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作為切入點,支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管理、城鎮化發展、生態環保、大型工程實施等。進一步強化我國的法規政策、人才、體制、技術等各方面的完善與發展,逐步提升地理國情監測能力,使得地理國情監測服務的水平得到深化。第二,通過統籌規劃,通力協作起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全國地理國情監測工作進行統一化領導,并將具體的發展規劃、年度計劃予以制訂,對各地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監測工作予以統籌協調。而且國家局應給予地方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在技術、人才上的支持,特別是針對較偏遠欠發達的這些地區。
三、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的框架及內容
(一)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
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可在未來實現全國范圍內各種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動態變化監測的規律性和經常性。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具體指的是按照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成果,特別是在地表覆蓋和重要地理國情要素普查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年度監測的主要手段,并與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自然變化規律和周期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制定監測的內容與指標進行結合,實現對全國各種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動態變化及特點反映的一個準確性和及時性。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重點是通過比2.5m更優的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同時應用多種技術手段包括變化發現、信息提取、實地調查與核查、內業編輯等,達到快速、準確獲取地理國情變化信息的效果,根據多種地理統計單元來統計和分析地理國情變化信息,從而形成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成果。
(二)空天地眾源動態觀測網絡
地理國情監測要求數據必須有很高的精度且有很強的現勢性。在國家監測這部分,應使其天、空基平臺的數據獲取能力更強大,在省級監測這部分,則也要提升空、地基平臺的數據獲取能力,應在空天地遙感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地理國情信息數據獲取軟硬件裝備,從而建立空天地立體組網協同觀測的先進對地觀測體系,建立形成地面采樣和驗證網絡,從而達到地面數據采集的高精度與快速性,這樣才能與外業精準調繪與快速驗證等的需求達到一致。全面對國內外航空航天遙感數據及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進行全面化地統籌和利用,并通過比2.5m更優的遙感影像數據為主,整體上達到光學遙感影像全面覆蓋的目標,SAR、LiDAR等其他遙感數據和眾源數據作為補充,更好地與基礎性、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任務的數據需求達到統一協調。
四、助推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的有效舉措
(一)加強技術創新,轉變地理國情服務
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積極開展各種新型技術的研究,包括遙感影像去云降噪、要素快速自動解譯、質量指標與質量控制模型構建等,只有經過這樣的深入研究,才能提升地理國情數據處理的自動化水平。而且,還應進行時空統計與動態建模、信息對比以及與經濟社會各要素間所具有的內在聯系的相關研究,對面向地理國情大數據的數據挖掘系統也要做深入開發,這樣是為了使得地理國情統計分析水平逐步實現其智能化的發。另外,還要強化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在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個領域的工程化應用研究與實踐之間的一種統籌與對接。
(二)優化人才結構,保障地理國情監測隊伍的實力
作為地理國情監測的相關項目人員,應結合每個人的能力、專業、技能進行分工與協作,使其工作能力發揮最大化的作用,分別建立影像制作小組、內業采集整理小組、外業核查小組、質量控制小組、數據庫預處理小組、軟件研發小組,對人力、資源進行最為科學合理化地調配,將各個人員的職責明確具體化,做到權責分明。圍繞地理國情監測重大科研和重點的任務,著重對技術人才進行針對性地培養,使其在專業技能、實踐經驗等各個方面都更強,這樣才能真正為地理國情監測培養一批最有實力的專業人才團隊。
(三)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統一組織管理模式。
在項目開展前期,作為領導應統籌協調好各個生產環節的各項事宜,并使得各項管理要求及責任落到具體的個人。為了使得生產的開展更為順暢,可對管理層進行縮減精細化,以此可有效提升各個管理層的工作效率,使得一個分院完全性地承擔全院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項目的生產任務,分院長對生產的技術、進度及其質量進行全面負責,實現這些工作環節管理的統一化。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國情監測屬于正發展中的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業務,對于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更要從制度、目標、業務等多方面的規范與完善,才能加快地理國情監測的常態化的推進與發展,真正將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地理國情監測的工作品牌樹立并夯實起來。
【參考文獻】
[1]喬朝飛,桂德竹,張月等.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領域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6,14(7):15-17,20.
[2]張瑜,李星.從地理國情普查向常態化監測跨越——陜西局推進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紀實[J].資源導刊·信息化測繪版,2017,13(7):30-31.
[3]張瑜,李星.從地理國情普查向常態化監測跨越——陜西局推進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紀實[J].中國測繪,2017,24(3):34-38.
[4]做好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推廣和應用認真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工作[J].國土資源通訊,2016,14(22):4.
[5]桂德竹,張月,劉芳等.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內涵的再認識[J].測繪通報,2017,13(2):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