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
【摘 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知識經濟相結合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稱為認知資本主義。通過對認知資本的分析論證,為我們認識當前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生產;知識產品;勞動價值論
隨著全球范圍內科技革命的不斷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新變化、新情況,有學者把當前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成為認知資本主義。
一、認知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認知資本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2001年,用于指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知識經濟相結合所形成的資本主義階段?!罢J知資本主義”中的“認知”一詞強調的是人的認識能力、知識、創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等認知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從認知資本主義演變歷程、本質特征的進行分析來看,可以總結以下特點:
資本積累方式。認知資本主義下的資本累積建立在知識和創造力的基礎上,即非物質勞動形式。因此,認知資本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積累方式,剩余價值的獲取主要依賴于基于知識的精神產品創造過程。
生產方式。知識的生產出現去中心化,各個生產者在分工中地位平等,形成無所不在的中心;認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利用計算機將網絡中的人腦聯合起來,并促使人腦之間進行協作勞動,從而產生“網絡正外部性”。建立在互聯網連接形成的數字網絡基礎上的生產方式的優勢是,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豐富,稀缺性將不在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邊際報酬遞增效應。
對勞動的剝削方式。勞動者只在極小程度上被剝削;知識和創造力無法與人身分離,知識產權有保護了對生產者對知識和創造力的所有權,因此知識產品不會被異化。這就是說,認知資本主義下勞動者不會失去對其生產的勞動產品的所有權,被剝削的程度大大降低。
二、認知資本主義下的資本積累方式:非物質勞動
勞動經歷了“非物質化”,物質生產勞動、體力勞動讓位于非物質勞動、純粹的腦力勞動;信息等知識產品和數字產品與物質產品相比具有極大的不同,是一種特殊的價值載體;由于非物質勞動中創造力與勞動者的天然不可分割,非物質勞動產品不會異化,勞動者被剝削的程度大大降低,因此認知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結構也發發生了重大變化。
勞動的“非物質化”?!罢J知資本主義”論區分了非物質勞動和馬克思的抽象勞動,實質上馬克思的抽象勞動定義為非物質的生產勞動或腦力勞動。資本主義下勞動的“非物質”過程推動了資本家與廣大民眾生產性勞動的結合,不僅包括雇傭勞動和小生產者,還包括能夠提供幾乎無限的免費資源即創造力的民眾。
非物質勞動產品的特殊性?!罢J知資本主義”論對非物質產品的價值來源和價值決定等問題的認識與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有很大不同?!罢J知資本主義”論認為,認知商品的初始產品與復制品有明顯的不同,初始產品與復制品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價值不是凝結在但單個實體商品中,即不是僅僅蘊含于初始產品中,而是蘊含在整個商品群體的集合中?!罢J知資本主義”論,決定認知商品的單位商品價值量仍然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認知商品多是高科技產品,前期研發成本投入巨大,導致剛剛投入生產后的產品即初始產品價值非常大,而其復制品價值量驟降,初始產品與復制品的價值量差距懸殊。
三、認知資本主義的內在不穩定性與金融資本
認知資本主義理論發展出一套試圖超越對新自由主義和金融進行批判的理論,將金融資本的發展與認知資本主義的內在不穩定性聯系起來,尋找金融資本獨立膨脹的內在驅動力。“認知資本主義”論認為,知識與信息產品具有不確定性等固有特征,其價格形成機制類似于金融投機中的操作:即在市場主體間達成價格的共識。在創新領域,為取得重大創新從而獲得更高利潤率,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成本可能非常大,但是最終獲得成功率很小,這就導致了認知資本經濟具有很高的風險性。
金融化和金融資本的發展是認知資本主義內在不穩定性所引發的內在需求。由于創新成本過高且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如何轉嫁風險,這就對金融化和金融資本的發展產生了內在的需求。通過各種金融手段,企業將研發風險轉移給普通的投資者,而普通的投資者通過對創新價值的投資來獲取對自己外來生活的保障。但是這種制度運行具有更高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了經濟危機越來越頻繁的以金融危機的形式爆發。金融被認為是治理認知資本主義內在不穩定性的唯一方法。
四、認知資本主義對認識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啟示
(一)“認知資本主義”論的積極啟示
“認知資本主義”論試圖將科技研發的重要性提升、服務業發展、金融資本膨脹等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納入一個邏輯一致的理論框架。在當前理論界關于新自由主義與金融化之間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與金融化之間哪個是因哪個是果等問題相互爭論。在“認知資本主義”論認為,創新資本在更高程度上發展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使其更加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而金融化或金融資本的發展內嵌于認知資本主義中,是試圖化解這種內在不穩定性的必然選擇。
“認知資本主義”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特別是面臨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和挑戰時應如何調整經濟結構、處理好資本與勞動的關系等問題均有積極的啟示意義。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適時提出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得到高度重視,旨在推動中國制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實現中國自主掌握核心技術,提高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
(二)“認知資本主義”論的理論缺陷
“認知資本主義”論在其理論方面存在缺陷,特別是在構成其理論基礎的非物質勞動、知識產品的本質、技術勞動是否會產生異化等與勞動價值論相關的理論觀點上,存在邏輯錯誤和概念混亂等問題。
“非物質勞動”占據主導地位以及在認知資本主義下資本積累方式改變的觀點。認知資本主義所強調的人的知識生產、腦力勞動并非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腦力勞動是勞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的分析中也沒有排除腦力勞動。在當前資本主義中,物質生產勞動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是價值的來源;純粹腦力勞動盡管比重在提高,但仍然服務于物質生產勞動。因此,認為在認知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積累方式轉變為依靠純粹腦力勞動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在文化或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創造力是否被剝削的問題?!罢J知資本主義”論認為,物質產品會與勞動者異化,而文化或精神產品不會異化,這是將文化或精神產品的生產者與其所有者混為一談。作為雇傭勞動者,腦力勞動者為雇主生產知識產品,知識產品的所有權歸雇主所有而非勞動者所有。該知識產權也就歸雇主所有,而非勞動者所有。
在當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無產階級被“知產階級”取代,資本家與民眾共同創造價值的觀點也是偏頗的。首先,認知資本主義下無產階級、工人階級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對資本的隸屬程度加深。新機器配備了自動化控制系統,能夠集中收集外部信息,并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自動調節自己的運動。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生產過程中操作復雜的生產工藝和流程逐漸由計算機控制下的機器來完成,操作變得越來越簡單,生產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對勞動者的技能不是越來越高,反而是越來越低,導致工人“去技能化”,對資本的依賴加重。
【參考文獻】
[1]高峰.資本積累理論與現代資本主義——理論的和實證的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美]大衛.哈維.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M].許瑞宋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