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碧
【摘 要】文章對當前社區網格化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要實現從網格化從“管理”到“服務”治理理念轉變的過程,需要在硬件上完善信息化服務平臺;在軟件上以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合作。同時通過借鑒社會工作的服務理念和方法,推進網格化圍繞居民需求提供精細化服務,提高居民參與積極性,促進社區正向改變。
【關鍵詞】社區;正向改變;網格化;服務
網格化管理是指運用計算機進行網格管理的方式,將管理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若干個網格單元,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各網格單元間的協調機制,使各網格單元能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共享組織資源,最終以達到整合組織資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現代化管理方式。[1]即是要實現扁平化、多元化、精細化、常態化、長效化的一種現代社會治理的方式。[2]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網格化治理模式中,依托信息化管理技術,基本能將人、地、事、物、組織基本情況進行掌握,推進管控目標的實現,但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社區居民的需求,從而迷失在價值取向上。[3]
二、原因分析
(一)信息化平臺不完善
一是系統硬件問題。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中對網格重點場所、出租屋、商鋪、人群密集場所和入網的各類城市部件進行登記時出現圖文無法上傳,或上傳后信息丟失,導致信息傳遞不及時等問題。二是多系統原因。大部分工作人員屬于兼職網格員,包括出管員、計生員等專干,負責出管系統、計生系統、外來人員管理系統等,每個專干自身要負責至少兩個系統以上的信息錄入,還有隨身攜帶的信息采集手機數據的錄入。三是信息共享效率低,處置速度慢。網格員在上傳了相關信息后,等待回應的時間長,處理結果也沒有后文。
(二)黨建引領弱化
基層黨組織在網格化治理中功能弱化、虛化、邊緣化,未能發揮引領作用。探索其原因,一是各黨組織對基層黨組織的指導缺乏,基層黨組織參與基層治理處于摸索階段,其政治功能并沒能在網格內轉化為治理效能。二是基層黨組織與網格員的互動基礎弱。歸屬于不同的組織主體,沒有直接的互促互融,活動參與分散,導致在社區治理的嵌入不足。網格員也未能充分動員黨員的力量參與社區服務中。三是分散化、碎片化的網格影響網格內黨員活動的組織,領導能力被削弱,網格內的黨員沒有充分組織起來。
(三)服務形式化傾向
形式化傾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網格員缺乏責任意識。服務居民時沒能鏈接社區、法律援助等資源,缺乏對社區資源的認識及調動意識和能力,沒能充分發掘社區和群眾的力量,助力網格員的工作。且“一格一員、一員多能、一崗多責”的設置導致網格員無暇顧及群眾的反映。二是是網格化的泛化和虛化。很多問題的根源不在網格內,網格員權力和能力有限,能解決的只是輕微事件。其他事情依據情況上報,而問題復雜性和解決問題主體不明確性,導致問題解決路徑的閉環沒能有效形成。網格化管理落實到基層還停留在表層,沒有深入研究如何讓網格員及機制發揮真正效用。三是多元治理發展深度不足。非政府組織在網格化管理中的作用發揮不明顯。政府單一治理痕跡明顯,缺乏向多元治理的轉變。同時應被納入網格化的“多元治理主體”不明確,主體的作用發揮不清晰。
(四)管理行政化
網格化管理在實踐中重管理輕服務,以社會控制為目標,實際權力結構上并沒有實現從垂直結構到平面結構的轉變。網格化管理能提供的服務較少,服務面較窄,行政色彩濃重,自下而上的自治模式被弱化。
三、對策建議
(一)完善信息化服務平臺
網格化管理需要通過信息化平臺的支撐,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服務效率的關鍵需要在信息管理中心統一各部門共享信息,所以網格數據之間的無縫對接需要整合各職能部門的協作,消除職能部門權力界限不清、職責不明,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的現象。同時社區網格化管理需要建立除了職能部門外、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委員會、業委會、網格居民等多主體服務網絡端口,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網格即使及時反饋意見。網格員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整合社會各方資源,打破信息孤島,建立網格內服務對接平臺,如微信、qq等,實現網格內社會資源及網格之間的互通。
(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加強基層黨的建設,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為主線貫穿社會治理與基層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基層黨引進社會治理的路徑。[4]其一要發揮黨員帶頭示范作用,上級黨組織要出臺黨員志愿者服務指引及評價考核指標,提高黨員在基層的識別度;其二根據社區實際情況構建黨員和網格內組織開展議事平臺,吸納多元力量參與議事,提高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和凝聚力,鏈接社會資源,發揮黨的政治功能。其三基層黨建網格化管理的落實,網格內黨員的建設和領導力的培育的重視。
(三)多元主體合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5]網格居民問題的復雜性需要鏈接社區內外資源為網格內居民提供服務。打破政府單一的管控,擴展多元參與和社會自治的空間。通過搭建社會共治平臺,促進社會資源和人才的流動。大力支持網格員打通社區內外資源的銜接,充分利用到社區內外資源為居民提供服務。支持社會組織的發展。政府需要擴大社會組織服務購買范圍,同時在網格化準入機制中,將社會組織服務和網格居民需求有效鏈接,避免資源浪費。積極倡導各類主體和群眾參與治理活動。推動志愿者平臺搭建及推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中,通過開展居民代表大會、社區活動等激發群眾的潛能和責任感。
(四)借鑒社會工作服務理念
網格化在社區中的事務的處理不是單一的方法就能解決的,需要綜合的方法才能解決。如此有學者認為“從理念、方法、要達成的目標的角度看,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與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是同構的、是高度契合的”,[8]社會工作方法在網格化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社會工作對網格化管理的借鑒,如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專業的價值觀和倫理守則等;社會工作個案、小組、社區三大手法以及社會工作行政方法的運用。社會工作在網格化中的職能應該更為具體化,如詳細化“網格社工”的職責分工、社會工作機構與網格員的服務找到契合點、針對網格員培訓社會工作的知識等途徑將社會工作的優勢融入網格化管理中,使服務精細化,注重服務群體問題的解決和能力的提升,從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移,為網格內居民增能,為后續社區正向改變蓄力。
四、總結
網格化管理以管控取向的而非服務取向的內在缺陷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信息化管理可以成為提供高效服務的一種手段,同時在實踐中加強創新黨建引領,發揮黨組織的帶頭模范作用;實現多元協同共治主體,鏈接社會資源滿足群眾服務需求;借鑒社會工作的理念、方法等優勢和發揮社會工作在網格化管理中不可少的服務角色作用,以居民需求為本,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網格化治理社會化水平,實現社區正向改變。
【參考文獻】
[1]榮桌.城市社區管理網格化管理區域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75-303.
[2]周進萍.南京市網格化管理可持續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5(03).
[3]張艷國,劉小鈞.我國社區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3(3):42.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J].國務院公報,2017(18).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7(11).
[6]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