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總思路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對“三農”工作提出了總的部署,并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意見》,同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國家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年)》。農業農村的發展已擺到國家戰略位置進行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戰略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解決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
一、武隆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的基本情況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重慶市委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作為“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開展。武隆區農村面積占全域面積的94%,其中森林330萬畝,耕地103萬畝,農林資源較為豐富,其特具的生態旅游資源,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具有一定基礎條件和發展潛力。
近年來,武隆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高山蔬菜、有機茶葉、特色林果、農村電商等農業特色產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武隆區始終堅持旅游扶貧,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統攬實施鄉村振興和深化脫貧攻堅工作,大力改善了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為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武隆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存在的主要問題
武隆區農村面積占區域面積比重較大,農村居民人口較多,城鄉區域發展水平差距大,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落后,現代農業支撐作用較弱,工業反哺農村發展力量薄弱。陳敏爾書記對照“五個振興”,概括的十個方面的“鄉村病”,在武隆都有一定程度的體現。
(一)發展規劃滯后,“藍圖”存在盲從、套用現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應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切合鄉鎮客觀實際,制定規劃藍圖。全區鄉村發展存在鄉村發展規劃編制滯后,規劃藍圖盲從效仿,鄉村風貌雜亂,一些村莊建設沒規劃、沒次序、沒特色,缺乏地域特色等現象。部分鄉村存在按照規劃城市思路規劃鄉村的思想,在規劃上重形式、凸表象,忽略對地域特色和鄉土特色的挖掘,鄉村規劃缺乏核心“靈魂”。
(二)基礎設施落后,公共配套服務資源落后
武隆區地處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褶皺帶,多深丘、河谷,崇山峻嶺,崗巒陡險,特殊的地理環境是制約基礎建設的首要因素。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的差距。鄉村水利、公路、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后,鄉村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配套基礎設施也后勁不足,歷史遺留欠賬較多。
(三)建設資金不足,資金融合整合力度不夠
當前全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放緩,鄉村發展完全依賴政府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鄉村自給能力有限,投資融資渠道受限,資金整合力度不夠,資金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部分項目建設推進滯后。建設資金,財力保障是關鍵,資金融資整合力度不夠制約著鄉村振興戰略相關項目的落地落實,影響著鄉村振興發展的步伐。
(四)集體經濟薄弱,產業品牌建設缺效應
武隆區大部分鄉村都存在共性化問題:一些村莊缺人氣、缺活力、缺生機,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不斷加劇。發展集體經濟力量薄弱,很多村莊“空殼化”問題突出,部分鄉鎮發展的集體經濟“體弱多病”,龍頭產業、龍頭企業、龍頭品牌和龍頭產品量少體弱,規模化產業化的農業覆蓋率低。
(五)科技興農體系不健全,人才振興缺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是關鍵。普遍鄉村農村新型人才支撐不足,農村各類型人才匱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科學技術供給不足。農村基層組織渙散,對人才重視度不夠,更是缺乏帶頭創業的人才。村民在發展農業產業時,缺乏專業性技術人才的指導,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走了很多彎路。同時,地理條件的局限性更是導致人才的流失。
(六)陳規陋習存在,優秀文化良俗欠發揚
習總書記指出:“……一些村莊‘形雖在,神已散,優秀道德規范、公序良俗失效、陳規陋習盛行;鄉土社會的血緣性和地緣性減弱,鄉村次序的基礎受到沖擊……。”陳規陋習難以改除,而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消融的危險。部分農村地區婚喪嫁娶、封建迷信等思想有泛起的現象。
三、武隆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戰略目標,科學規劃藍圖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鄉村戰略的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全國兩會和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更是全面系統論述了為什么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什么、鄉村振興抓什么三個基本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指南。重慶市委也對標對表黨中央戰略部署,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作為“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作出明確部署。
(二)抓住發展契機,推進項目落地生根
區級相關部門應抓住發展的契機,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主動編制規劃方案,結合完善三年行動計劃方案和具體工作方案,強化與市級相關部門的對接溝通,爭取更多的機會,推進項目在武隆能夠落地生根。
(三)建立城鄉資源共享機制,推動新型工農城鄉融合
完善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加大統籌力度,建立城鄉資源共享機制,利用好城市醫療、教育、公務服務、社會保險、金融等資源協調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四)拓寬融資渠道,強化金融興農
目前,全區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還嚴重滯后,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健全城市金融投資機制,拓展融資渠道,積累資金發展農村尤為重要。一是積極爭取和利用好專項資金的金融政策;二是優化農村投資環境;三是協調銀行等金融單位開展信用貸款金融服務。
(五)提倡質量興農,提升農業產業供給水平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統籌產業、錯位發展,注重農業發展以質量效益為導向,充分利用“互聯網+現代農業”。武隆區更應利用好區域資源的獨特稟賦,加大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鏈,提升區域性地方特色產業。
(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善鄉居風貌
分階段,擇重點,循序漸進的推進鄉村水利、公路、電網、信息、物流、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此外,要更注重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以建設生態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美麗鄉村為主題,開展鄉居風貌整治,建立生活垃圾、污水處理體系,加快廁所革命進程,優先抓好區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重塑鄉村文化自信
宣傳部門要發揮好鄉風文明建設的領航作用,選擇農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多種渠道、多方式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提高對鄉土文化傳承保護意識,破除封建舊俗、陳規陋習,推動鄉風文明、民風淳樸、良好家風,大力宣傳優秀典型事跡,重塑鄉村文化自信。
(八)多舉并措,破解鄉村人才短缺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隊伍是關鍵,要能招的進、留得住、用得好。一是要培育好黨的干部隊伍;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青年等人群為主要對象,打造一批先進新興職業農民人才;三是加強與專業機構合作。定點培養醫療、教育、農用技術等專業人才,鼓勵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