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明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指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本文從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的視角,借鑒浙江成功經驗,以武隆區為例,從尊重鄉村為本、保護傳承為要、核心價值為魂、群眾需求為標、鄉土人才為主、文旅融合為題等方面,對鄉村文化振興路徑進行探析闡述。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榮興盛鄉村文化。
一、武隆鄉村文化現狀及問題
一是鄉村文化陣地不足。除了村民服務中心的文化活動室外,大多沒有固定的文化展示和活動場所。村文化活動中心(室)、文化廣場等現存文化設施簡陋短缺、總體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同時,部分人口相對集中村文化設施較為齊全,而經濟落后的村群眾文化生活還比較貧乏,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就較為落后。
二是鄉村文化氛圍不濃。輕文化重經濟的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部分領導認為搞文化是做虛功,費錢費力,不容易出成果。缺乏經費保障和鄉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計劃、標準等文件指導,大多數村文化氛圍不濃,對村志、村史、村榮、村文沒有進行挖掘、提煉和展示,無文化長廊,標語、展板、專欄等。
三是鄉村文化人才缺乏。大多數年輕人外務工導致鄉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匱乏,文藝創作、文藝展演、文化傳承、文化經營與文化管理的人才隊伍缺乏,沒有建立文化志愿者隊伍,大多數村除壩壩舞隊以外,鄉村書畫隊、腰鼓隊、攝影隊、戲曲隊、合唱隊、舞蹈隊等形式多樣的民間文藝團體較少,群眾參與度不高。
四是鄉村文化活動單一。文化發展方式和文化活動形式單調,更多的局限在一般性“吹吹、打打、跳跳”等小文化范圍內。部分村除了偶爾舉辦運動會,少數村民自發舉辦“農民春晚“外,全年基本不自主開展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動,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和滿意度不高。
二、推動武隆鄉村文化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守住鄉村文化的“根”。一是要以鄉村為根。復興鄉村文化,最要緊的不是徹底否定,而是發現、維系和恢復鄉村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與世界觀,使之與現代價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長出新的價值。二是要以農民為本。只有依托鄉村自身、依靠農民自覺行動, 才能挽回鄉村的衰敗,激發農民的文化自信,也才能塑造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內在動力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振興應該對鄉村懷有敬畏和尊重之心,在尊重和理解鄉村與農民的前提下,在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建設。三是要以地方為宜。由于各鄉鎮、各民旅、各村社的鄉村文化各具特色,文化傳承、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不同。應當鼓勵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鼓勵多元化、多樣化的特色鄉村文化,萬萬不可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二)活化鄉村文化的“形”。一要挖掘保護,讓鄉村文化顯出來。組織深入開展1次鄉土文化資源普查,形成鄉村文化資源名錄,劃定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線,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搶救或發展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傳承人和生產性保護基地,努力把傳統文化的根留在鄉村。二要活化傳承,讓鄉村文化活起來。加大對以文物保護單位、古村落、遺址等為主的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投入力度,在各村規劃建設文化長廊,提煉展示各地鄉村文化。建設非遺展示場館,充分展示鴨平吹打、后坪山歌、木葉吹奏、薅秧號子、平橋耍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農耕文化、鹽文化、手工造紙術、榨油技藝、剪紙技藝等民俗體驗及農耕文化體驗等融入鄉村旅游,使鄉村文化變活。三要除舊革新,讓鄉村文化優起來。在揚棄中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存在于鄉村的封建、愚昧、落后的傳統文化,鄰里間“望人窮”的小農意識,貧困戶的“等靠要”意識等,要敢于破除和改造。要堅決抵制農村封建迷信活動,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三)激活鄉村文化的“魂”。一是重塑鄉村核心價值。要充分利用新時代講習所等載體,不斷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采取符合農村特點、農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重塑鄉村文化自信。二是建設鄉村公序良俗。要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入推進以“孝、賢、潔、序”為重點內容的公序良俗建設。試點舉辦“開蒙禮”“祈福禮”“成人禮”“重陽敬老禮”等傳統禮儀活動,將家國情懷融入禮儀活動。三是推進鄉村治理。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把《黃氏家訓》等普通村民都樂意共享、與時代相適應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掘出來,通過激活鄉村自有的文化內涵來動員人民,形成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無形的約束力,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助推德治、法治與基層民主自治體系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現代治理體系建設。
(四)打通文化共享的“路”。一是在硬件上,要秉承“記得住鄉愁”這個主題,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堅持“建管用”并重,建議學習浙江先進經驗,在我區試點建設農村文化禮堂。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大力實施“網絡進村”工程,建設電子閱覽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讓農民通過互聯網享受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在軟件上,要大力推動“送文化下鄉”,開展城區社區與農村開展“文化結親”,文聯下屬協會與農村“文化結對“,扶貧集團與貧困村”文化幫扶“等活動,把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送到田間地頭,把精神食糧送到群眾家門口,用優秀的文化供給提振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
(五)聚集傳承文化的“人”。一是招聘一批文化人才。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千名人才”計劃,建立吸引文化人才制度,吸納村干部、鄉賢、文化骨干、志愿者等力量,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管理中來,同時,依托區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二是培養一批文化人才。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大力支持民間草根文化隊伍建設,建設大山深處的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培育打造“百個鄉村文藝隊”,大力發展鄉村龍獅隊、書畫隊、腰鼓隊、攝影隊、戲曲隊、合唱隊、舞蹈隊等。三是培訓一批文化人才。健全完善農村文化人才培訓機制,建設“十個鄉村文化培訓點”,分片、分鎮、分村加大對農村文化人才培訓力度。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對農村基層文化骨干、鄉村文化工作人員要定期開展培訓,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村本土文化傳承人的培訓,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六)增加鄉村文化的“值”。一要開發優秀鄉村文化創意產品。抓住“鄉愁”和“鄉情”,發現和整合具有武隆地方特色的民間技藝、民間歌曲、民間習俗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深耕根植于本土的優秀傳統鄉村文化,推出一系列親民時尚的衍生鄉村文創產品,從產品的定位、創意、包裝等方面形成獨特的武隆味道,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二要推動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文化只有與旅游相融合,才會產生疊加效應。深入挖掘武隆山水生態、農耕文化、農事體驗、特色種植、古村古寨等的旅游價值,突出“鄉愁鄉情”,結合武隆鄉村旅游的獨特優勢,在7條鄉村旅游精品線和10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挖掘鄉村文化,開展“一點一品”的鄉村品牌文化建設,新增打造一條鄉村文化旅游精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