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舜
【摘 要】近年來,文化強國的理念深入身心。傳統的淺層觀光消費型旅游已經逐漸被市場淘汰,人文旅游、歷史旅游等慢慢興起。人們對歷史文化底蘊的旅游消費方面有著廣大的市場,在帶來目的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為了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人文旅游發展的旅游模式值得引起社會的關注。貴州,地處我國交通較不便利的山區省份,最近幾年,政策正確,社會共同努力,旅游產業發展良好。貴州旅游的新模式,也值得社會探討學習。本文通過探討貴州黔東南州丹寨地區的非遺文化旅游發展模式,愿為當前非遺文化旅游發展作出點滴加強和改進之力。
【關鍵詞】非遺;人文旅游;貴州;云南
一、黔東南州丹寨縣簡述
(一)貴州丹寨情況簡述
丹寨,位于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與周圍多州市交界。全縣境內多民族聚居,以苗族為主。境內有苗族錦雞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服飾、苗族口傳經典《賈》、苗年慶典、卡拉鳥籠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旅游發展后來居上,近兩年多個方面趕超鄰省云南,究其原因離不開以自然旅游觀光為基礎,同時強調非遺人文旅游的方式。
(二)丹寨苗族文化簡述
丹寨在人文旅游方面重點打造苗寨、苗鄉等符號概念,與鄰縣旅游熱點雷山縣連成線,串聯起苗族風情濃厚的“苗界”。
苗族這個古老的民族,由中國中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的原始人形成了以蚩尤為首領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每一個部又分為九族,一共部落有81個族。戰爭原因,那些不幸被黃帝炎帝部落俘虜的“九黎”蚩尤部落族人,被稱之為“黎民”,是最低等的階級。而炎帝黃帝的子民,因有100個氏族組成,所以稱之為“百姓”,是較為高的人民階級。“黎民百姓”之說隨之而來。
丹寨縣將這些苗族祖先遷徙的傳說故事融合在旅游的方方面面,萬達小鎮蚩尤博物館的建成,街邊建筑上祖先一路上艱苦奮斗的涂鴉,廣場的雕塑等等。
二、丹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典型案例
(一)石橋古法造紙
紙的出現,一定不是突然發生的隨機事件,一定是在人民長期勞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境內多處地方都擁有著不同的古法造紙技藝,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石橋村,“大巖腳下的造紙坊”。大巖腳石壁寬約百米,高約八十米,石壁自然前傾,是極好的天然作坊。石壁上還有很多石刻,但因為年代久遠,如今已模糊難見。2006年亞太旅游協會救援發現了這里,捐獻25000美元,維護石橋村古法造紙遺跡。
石橋村面積不大,但這里的村民們,人人會做紙,家家開紙坊。作為一項集體傳承的非遺項目,很難評斷出誰家更正宗。代表傳承人潘老師致力于搶救、傳承、創新石橋古法造紙。目前,已經在丹寨多地區開設了古法造紙體驗店和傳習館,同時注冊了品牌名字---紙會唱歌。
(二)卡拉鳥籠
丹寨縣卡拉村,四百年來傳承著手工編制鳥籠的技藝??ɡ迮c丹寨大多村寨一樣,也是苗族村落,卡拉在苗語里是好的意思,這仿佛也寓意著卡拉鳥籠是一個好的、值得傳承的技藝。目前卡拉村已經沒有大面積的家庭在制作鳥籠了,但好在搶救及時。2007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卡拉村為“鳥籠編制藝術之鄉”。為協助旅游的發展,現在的卡拉鳥籠,體積上大到一人多高的超大型觀賞鳥籠,小到只有手掌大小的迷你鳥籠,應有盡有,現代創新更是將卡拉鳥籠制作成各種各樣的燈具和其他裝置設計品。
(三)苗族蠟染
無論是中國哪個地區的苗族,苗族婦女千百年來世世代代都會做蠟染,但各地區風格花紋因祖先遷徙、居住環境差異等等而不一樣。在貴州,畢節、織金、丹寨等地的苗族蠟染聞名中外。丹寨的蠟染以其飛揚的風格,張揚的筆法,肆意的演繹著丹寨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寄托著對生活的美好祈禱。為發展旅游更是打造了“蠟染區”。
三、丹寨非遺旅游發展--以丹寨蠟染為例
(一)丹寨蠟染之鄉—排倒莫
在丹寨蠟染的行當里,都知道排倒莫地區婦女的蠟染制作精良。風俗習慣相近的兩個村落,排倒村、排莫村。其中排莫村,更是被稱為東方蠟染第一村。
前往排莫村,1個小時左右山路。近年來政府的正確指導,使得村里傳統建筑村落群得以完好的保留。游走在村落里,小農經濟下的生生不息撲面而來。蠟染本就是苗族人民生活之中習以為常的日常用布,排莫村更是不例外。村內原本是家家戶戶都有蠟染坊,由于時代發展,村內保留大約兩三家集中制作蠟染的工作坊。為當地居民集中提供蠟染條件,并代表村寨集體向外售賣,來拜訪的人們絡繹不絕。這種售賣產品的方式,讓人們對當地文化產生興趣,潛移默化中喜歡上當地的文化產品再進行消費,更加有益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三)丹寨寧航蠟染館
丹寨寧杭蠟染館坐落在丹寨縣城,成立于2009年,老板娘姓寧,安徽人。目前記錄在案的就有近50名蠟染畫娘,還有很多近年新加入的畫娘。國家級首批蠟染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寧航蠟染館就聘請了5位。丹寨總部主要作為生產制作及部分產品,作為最重要的生產基地。為服務丹寨文化旅游,蠟染館也承擔了游客到此互動學習消費的一條龍蠟染服務。展示廳擺放了蠟染人所制作出的各種各樣精致的作品,制作精良,巧奪天工。染房、畫間、裁縫房、晾曬、會計等等,五臟俱全,處處都有中國格局。每一個地方都供游客參觀,寓教于樂之中便可輕松感染每一位消費者。由于寧老板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努力,除了對作品本身的宣傳,更是對作品背后的文化進行宣傳。
在寧航蠟染館里面,除了以傳統的布形式出現以外蠟染外,還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角色,例如墻布,屏風,等等。加之其他材料的結合,充滿著現代審美和傳統情趣。
四、丹寨非遺旅游三部曲
丹寨地區文化底蘊深厚,但在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大地,實在有太多太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了。但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像丹寨一樣,短短幾年之間,以藝術文化旅游之側寫,站立在全國旅游的鰲頭,研究下來,這得益于丹寨地區“三部曲”的文化氣息營造。
第一部曲,黔東南自治州州府凱里市。凱里市的城市形象設計非常的統一,大到民族博物館、火車汽車交通樞紐等,小到公交站、報刊亭等日常公共設施,都以苗族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設計理念。整個城市雖然現代和繁華,但濃濃的苗鄉風情撲面而來。一而再打破傳統印象中人們對于苗屆的概念。在政府的配合下,以雷山、丹寨、荔波等幾個風景名縣串聯起來的旅游線路,都將第一站落腳在了凱里。凱里作為州府,進一步承載了將游客送往四面八方的功能。
第二部曲,丹寨縣城。小小的丹寨,卻似乎充滿著生機。很多苗族人民都在丹寨繼續生活著,讓游客就像聽歌看戲一般,一步步走近主角的內心,一步步讓游客們更深入的了解苗族文化。萬達更是具有著空前的商業眼光,以超強的設計打造了萬達丹寨小鎮,把丹寨境內的著名非遺文化都囊括進來,更是涵蓋了這一片地區的美食小吃。
第三部曲,各文化鄉村—石橋、卡拉、排莫、排倒等。從丹寨四處散開,能對這里進行更深入的考察和了解。那么這首文化藝術旅游的歌曲又會繼續往下唱了,去往每一個特色鄉村后,游客更是會驚嘆中國美麗鄉村的建設。傳統村落的完好保存會讓游客們沉浸在文化的海洋。
【參考文獻】
[1]徐劉蘊主編.千年窩妥[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6.
[2]李駿.蠟染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設計及其應用[J].科教導刊,2012(02):142-143.
[3]朱梅,魏向東.國內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較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09):1262-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