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儲雪梅
【摘 要】《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該小說篇幅不長,卻生動地再現了美國20世紀“爵士樂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精神,將象征的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菲茨杰拉德刻畫出的主人公蓋茨比這一形象無疑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夢”的幻滅的寫照。
【關鍵詞】《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象征主義
“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人評價菲茲杰拉德是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從這部小說中我們到底讀懂了什么?或許你的腦海中浮現了電影里萊昂納多那自信的笑容和生動的演技,但回歸小說本身,卻有著更多值得品味和深思的東西。
主人公蓋茨比出身貧寒,但他很細心,很有野心,他堅信,通過個人和奮斗,他必須能夠獲得財富和理想的幸福。在軍隊服役期間,他愛上了富有而又有魅力的女人——黛西。她有著迷人的眼睛和風姿綽約的魅力,她的美麗和她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是他夢想的理想體現。但黛西的家人不能接受他的身份。他們分手后,黛西嫁給了湯姆。當他能夠用錢買票進入上層社會時,他和他的兄弟重溫了他們的舊夢想,終于搖身一變成了成功人士。但他不變對愛情和理想的堅定信念。這時他重拾了他們的愛情。然而,在他的腦海中,黛西只是他創造的一個幻想。實際上,黛西和其他人一樣膚淺。她不會為了蓋茨比的愛情理想而放棄她優雅而穩定的生活。后來黛西開車殺了湯姆的情婦,蓋茨比準備承擔起保護黛西的責任。死者的丈夫錯誤地認為蓋茨比是兇手,戲劇性地開槍殺了他。
我們將提及一個陌生又熟悉的概念,也是小說的主題——“美國夢”。美國夢是什么?美國夢是亞當斯密在1931年提出的。他認為所有階級都應該“更好、更富有、更快樂”。我們也可以追溯到《獨立宣言》的第二句:“人人平等”,他們擁有“一系列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 早期的美國夢是對一個基于平等、正義和自由的盡善盡美的國家的向往。美國夢基于一種理想化的概念——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的。蓋茨比無疑代表了那個時代最直接的精神訴求:只有通過努力,他們才能成功,改變自己的命運。然后,他摸爬滾打終于混成了上流社會的成功人士,一切卻以死亡結束了,虛幻得像一場夢。不由地令人感嘆他悲劇的命運以及那個社會的病態——物質的享受固然被人們所追求,而精神得缺失才是真正的可怕。
小說中經常使用的象征主義作為文學創作的一種手段,賦予了作品深刻的內涵。在這篇文章的第一章,“他向黑暗的水域伸出雙臂。這太奇怪了,即使我離他很遠,我也可以發誓他在發抖。走吧,什么也看不見,除了一片小而遠的綠燈,也許是碼頭的盡頭。“這綠燈是蓋茨比的希望和夢想,是他的精神家園。他把無限的希望寄托在綠燈上,他一直在努力工作。當他遇到黛西時,他說:“你的碼頭上總是有綠燈。”蓋茨比告訴黛西,他每時每刻都在等著她,朝他的目標跑去。綠色是純真的顏色,就像蓋茨比的夢想一樣,但它也象征著蒼白、天真和脆弱。可以看出蓋茨比的這個“美國夢”預示著他似乎命中注定的悲劇人生。
“灰谷”在文本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這是一個灰暗的山谷-一個奇怪的農場,那里的灰燼長得像小麥,長成了小丘和怪誕的花園……啊,一個灰色的人,模模糊糊地走著,它在塵土飛揚的空氣中化為灰燼。”灰色給人一種沮喪、缺乏活力和精神的感覺。它象征美國荒謬的精神世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蓋茨比的物質極其豐富,精神上極其空虛和膚淺,再次強調蓋茨比的“美國夢”是不可能實現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所展示的是一個冰冷的現實,一個殘酷而深思的夢想。蓋茨比的悲慘生活就像煙火。這只是一個瞬間,幻滅是永恒的。書中的女主人公黛西是不僅是蓋茨比心中的女神,也是青春、金錢和地位的象征。黛西的美麗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這也是美國夢的形象。蓋茨比對黛西的無私奉獻實際上是對上流社會名利誘惑的無限向往。作者通過準確地刻畫黛西,進一步揭示了美國夢的幻滅。但黛西的虛榮,自私和輕浮預示著美國夢的虛榮心和浮華性。蓋茨比錯看了那個粗俗膚淺的女人,以及那個空有其表,實則空洞的社會。蓋茨比不知道現實和夢想的區別,他一生都在建造海市蜃樓,為自己創造一個美麗的夢想世界。他只意識到夢寐已久的黛西代表著他向往的物質社會的一切,但從來不知道他們屬于不同的世界,代表不同的價值觀。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建立起來的理想只會造就一個美麗的空殼。他在上流社會得到的一切并沒有令他獲得真正的快樂,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部小說簡潔地反映了美國時代的脈搏和面貌。從蓋茨比身上,我們看到了美國夢的主要矛盾: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蓋茨比是個來自底層的普通人,他的人生充滿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體現了20世紀美國的社會觀,物質欲望、墮落與享樂主義。在最終他那令人唏噓的死亡,生命的終結標志著美國夢的破滅,或許博得了一絲讀者的同情?他的“美國夢”徹底破滅了,那個時代的美國夢也隨之破滅了,像是一縷煙,也是美國夢虛無縹緲的本質,即“美國夢”粉碎的必然性。
菲茨杰拉德說:“當一個人處于痛苦之中時,它就會變成天才。”他通過這部舉世聞名的傳奇小說喚起了一代又一代人對那個時代美國社會和美國夢的思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當成功只以金錢作為重量時,靈魂的平衡必然會傾斜,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會在無盡的黑暗中被摧毀。但是在那座富麗堂皇的城市后面的荒野里,仍然有著像蓋茨比這樣的人,他們為自己的純真和美好的夢想而奔走,秉承著努力奮斗的信念。這是他的人格魅力,讓我們也明白為什么“偉大”。他是美國夢精神上的繼承者,也是千千萬萬美國底層人民的精神寫照。
我也特別喜歡這本書的結尾,有著深刻而強烈的隱喻:“蓋茨比相信綠燈,那一年的狂歡未來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當時不知道,但這并不重要。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把手臂伸得更遠。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們便這樣揚著船帆迂回前進,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歇,又不停地將我們推向過去。”
人們永遠不停止對理想的追求,對虛幻的渴望。這世界的浮華就像一場夢,當你醒來之時,聽到的是一個破碎的夢的聲音。
【參考文獻】
[1]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之再詮釋《文學界理論版》200205期
[2]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甄曉倩.“美國夢”的破滅--《了不起的蓋茨比》評析,2008
[4]《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美國夢”——《電影文學》201108
[5]變質的“美國夢”——談《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的本質,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