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仙古麗
【摘 要】棉纖維是我國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天然纖維,它具有;吸溫溫性好,透氣性好,好的優點,棉纖維時性能決定了棉型織物的性能及特點,它的發展歷史您久。
【關鍵詞】線密度;長度和彈性;棉纖維的印染
一、棉纖維概述
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籽上被覆的纖維,又稱棉花,簡稱棉。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棉纖維制品吸濕和透氣性好,柔軟而保暖。棉花大多是一年生植物。它是由棉花種子上滋生的表皮細胞發育而成的。棉纖維的生長可以分為伸長期、加厚期和轉曲期三個階段。
棉纖維是我國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它在紡織纖維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我國是世界上的主要產棉國之一,目前,我國的棉花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我國棉花種植幾乎遍布全國。其中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主,再加上西北內陸、遼河流域和華南、共五大棉區。
二、棉纖維種類
按棉花的品種分類
(1)細絨棉:(2)長絨棉:
三、棉纖維優點:
皮棉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天然纖維,它具有;吸溫性好,透氣性好,手感柔軟,不帶靜電,穿著舒適等優點。
四、棉纖維的鑒別
近來,由于市場上銷售的一些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廠家對面料成分名稱和含量標注不規范,致使不法商人乘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欺騙消費者。為了幫助消費者準確辨認服裝面料的主要真實成分,現介紹一個簡易的鑒別方法,鑒別服裝面料成分的簡易方法是燃燒法。做法是在服裝的縫邊處抽下一縷包含經紗和緯紗的布紗,用火將其點燃,觀察燃燒火焰的狀態,聞布紗燃燒后發出的氣味,看燃燒后的剩余物,從而判斷與服裝耐久性標簽上標注的面料成分是否相符,以辨別面料成分的真偽。
棉纖維與麻纖維都是剛近火焰即燃,燃燒迅速,火焰呈黃色,冒藍煙。二者在燃燒散發的氣味及燒后灰燼的區別是,棉燃燒發出紙氣味,麻燃燒發出草木灰氣味;燃燒后,棉有極少粉末灰燼,呈黑或灰色,麻則產生少量灰白色粉末灰燼。
五、棉型織物特點
1.吸濕性強,縮水率較大,約為4~10%
2.耐堿不耐酸。棉布對無機酸極不穩定,即使很稀的硫酸也會使其受到破壞,但有機酸作用微弱,幾乎不起破壞作用。棉布較耐堿,一般稀堿在常溫下對棉布不發生作用,但強堿作用下,棉布強度會下降。常利用20%的燒堿液處理棉布,可得到“絲光”棉布。
3.耐光性、耐熱性一般。在陽光與大氣中棉布會緩慢的被氧化,使強力下降。長期高溫作用會使棉布遭受破壞,但其耐受125~150℃短暫高溫處理。
4.微生物對棉織物有破壞作用,表現在不耐霉菌。
5.衛生性:棉纖維是天然纖維,其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還有少量的蠟狀物質和含氮物與果膠質。純棉織物經多方面查驗和實踐,織品與肌膚接觸無任何刺激,無負作用,久穿對人體有益無害,衛生性能良好。
六、純棉織物的品種
純棉織物由純棉紗線織成,織物品種繁多,花色各異。它可按染色方式分為原色棉布、染色棉布、印花棉布、色織棉布;也可以按織物組織結構分為平紋布、斜紋布、鍛紋布。
(1)原色棉布。沒有經過漂白、印染加工處理而具有天然棉纖維的色澤的棉布稱為原色棉布。它可根據紗支的粗細分為市布、粗布、細布,它們的特點是:布身厚實、布面平整、結實耐用,縮水率較大。可用做被單布、坯輔料或襯衫衣料。
(2)府綢。府綢是棉布的主要品種,兼有絲綢風格。其質地細而富有光澤,布身柔軟爽滑,穿著挺括舒適,用平紋組織織成。府綢組織結構上的特點是:經紗密度比緯紗密度大一倍左右,布身上經紗露出面積多于緯紗,其凸起部分在布面外觀形成明顯的菱形顆粒,加之其所用紗支質量較高,因此布面紋路清晰、顆粒飽滿、光潔緊密。但府綢面料有一大缺點,即用其縫制的服裝易出現縱向裂紋,這是因為府綢經、緯密度相差太大,經、緯紗間強度不平衡,造成經向強度大于緯向強度近一倍的結果。
(3)毛藍布。一般的坯布在染色前都要經過燒毛處理,使布面平整、光潔,而毛藍布則不然,在染色前無需燒毛,染色后布面保留一層絨毛,故稱“毛”藍布。毛藍布一般以靘藍染料染色,染色牢度較好,色澤大方,并有越洗越艷之感。其規格有多種:毛藍粗布、毛藍細布等。一般適合作外衣,遍銷城鄉各地。
七、棉纖維的發展史
當今占世界棉花總產90%以上的陸地棉棉種都原產于墨西哥,是陸地棉的起源中心.墨西哥被稱為“棉花的故鄉”。它為世界棉花育種改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種質資源和野生棉品種,被譽為世界棉花天然的大種質基地。現已確定全世界32個棉屬野生種中有9個原產于墨西哥。墨西哥的全國棉花研究中心總部設在墨西哥城。它將收集到的19個棉種的120個野生和半野生類型的標本就種植在該所的棉花種質資源種植園內。墨西哥從80年代開始,國家農業科研單位和私人農場共同簽約設立了專門從事彩色棉育種與栽培的研究課題,近年來很有進展,已培育出棕紅色、土黃色、駝色等不同色彩的彩色棉花。據資料記載早在紀元以前,墨西哥的烏雅族和阿西德克族人已經栽培彩色棉花,當西班牙人16世紀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時,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墨西哥人愛穿的民族服裝在集市上銷售大受歡迎。
棉花的歷史:
人類利用棉花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前,中美洲已開始利用,在南亞次大陸也有5000年歷史。我國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廣西、云南、新疆等地區已采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起初人們并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游記》中記述,在今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里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由此可見,現今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當作花、草一類的東西看待的。
棉花傳入我國,大約有3條不同的途徑。根據植物區系結合史料分析,一般認為棉花是由南北兩路向中原傳播的。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地區,據史料記載,至少在秦漢時期,之后傳入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區。第二條途徑是由印度經緬甸傳入云南,時間大約在秦漢時期。第三條途徑是非洲棉經西亞傳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帶,時間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際,棉花傳播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已傳到陜西渭水流域。
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比中原早,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珍貴。唐宋時期,棉花開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區所見到的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也就是從這時期起,棉布逐漸替代絲綢,成為我國人民主要的服飾材料。元代初年,政府設立了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后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元以后統治這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 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布全國。彩色棉,即自然生長的帶有顏色的棉花,因其具有天然色彩,無需印染、漂白等我國工序,不僅避免了染料對水質的污染和織物的危害,也降低了工業成本,因而彩色棉織品成為“綠色環保產品”,“市場未來的寵兒”,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參考文獻】
[1]王華鋒,陳宇岳,林紅.棉纖維的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3(0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