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霞
【摘 要】本文就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教育模式之一的網絡教育, 淺談其特點及教學模式,從而對學習過程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習過程;網絡教育
教育技術的應用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固有模式,在當前基于傳統教學媒體的“常規模式”基礎上,基于多媒體計算機的“多媒體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育模式”及基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虛擬現實模式”發展迅速。下面我將主要闡述這三種教育模式之一的網絡教育模式。
如果有人對你說,他沒有出過國,卻讀完了美國的大學,拿到了學位。你是不是以為他在說謊?這是真的!1996年我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的6名博士生,利用Internet選修美國大學課程,獲得Syracuse大學頒發的課程結業證書,成為不出國門的留學生。
一、網絡教育的實例
讓我們再來看看美國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員約翰遜的學習生活。
約翰遜清晨在離開住所前,上校園網查看了自己的電子信箱和學院的日程安排。一份來自教師的電子郵件告訴他:當天課程所需的資料已經準備好,不過由于內容很長,教師建議他最好到學院后再下載到自己的電腦;另一個電子郵件確認他所在學習小組將于下午5時開會,并且告知中午有學術研討會。在上午的兩節課上,教授借助電腦演示,闡釋了一些較難懂的概念,并在課堂的屏幕上畫了一些圖形幫助大家理解。約翰遜在自己的便攜式電腦上與教授同步操作,并將內容儲存起來以便課后復習。午休期間,他根據電子郵件的信息,參加了學術研討會。下午是討論課,他通過網絡與其他小組討論了問題。課后,他聯結到圖書館的數據庫,查詢了一篇課上提及的文獻,并把它下載到電腦上。隨后,他在線查詢了道·瓊斯指數,了解感興趣公司的信息。晚上睡覺前,他再次查閱了自己的電子郵件箱,并發送了幾封私人信件。
這就是網絡時代的教育——網絡教育!網絡教育是遠程教育的一種形式。它采用Internet網的WWW技術和其他如瀏覽器、E-mail、FTP、BBS等應用實現在時間上、地點上完全獨立的教學模式。
二、網絡教育的特點
(1) 知識來源更廣泛,信息不僅來自教師,還可以來自其他學生,以及計算機網絡上的任何人和資源;
(2) 增加交流,學生不僅與教師而且學生之間以成對的或分組的形式交流;
(3) 教學活動更加方便,取消了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學習;
(4) 更平等的環境,表現在教師與學生更加平等,學生之間在獲取知識的條件上也更加平等;
(5) 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可以組織和參加討論。
三、基于Internet網的教學模式
(一)群體協作式學習
據最近報道,Internet網的傳送速度可在每秒鐘傳送500頁文本,每分鐘傳送兩套大百科全書。Internet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網絡,它目前覆蓋包括我國在內的150多個國家,與之相連的網絡60000多個,而且還在以每月遞增用戶10%的速率急劇增長。專家們認為,這種增長勢頭估計會持續到21個世紀初,直至所有使用計算機的人都成為網上用戶為止。我國的教育科研網CERNET(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Net)已經開始啟動,并通過網絡中心與國際學術計算機網絡互聯,成為我國高等學校進入世界科技領域快捷方便的入口。網絡的連通將分散于不同地方的教師、學生聯系到一個網絡教室中。
學習者不僅可以便利地獲取網絡上豐富的資源,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學習者交流知識。全球各地同一課程或同一科目的學習者之間可以隨時隨地地相互聯系,相互分享、交流他們的心得和信息以及學術報告進行協作性學習。例如,Bastnet是連接美國西南部以及墨西哥北部八所大學的電腦網絡,它跨越了既是地域也是文化的差異。一些課程如“跨文化通訊”、“人種學導論”等,兩國的學生可以同時注冊學習,學生們通過網絡進行更多的文化的思想與學術交流。據調查,這些學生在討論中獲得了比面對面交流的更多參與機會。教師也成為學習者學習環境之一,教師與學習者在學習中進行實時交流,開展群組活動和討論,實現協同式的學習。在超出教師知識范圍的情況下,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向有關專家請教。這種學習是通過一種非同步的交流方式來進行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安排學習的進度。知識是在與專家、教師、其他學生的廣泛交流中獲得的。有人稱利用網絡學習的人是網上一代。學習者在網上不僅是讀者,更是演員和使用者。網上一代人不習慣被動接受,他們喜歡革新,習慣合作、愿意分享知識。正如一位網上學習者所說:“如果不跟人分享,知識還有什么用呢?”
(二)探究與發現式學習
所謂探究與發現式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自主地參與概念和原理的形成過程,把握科學的成果,掌握研究自然科學的探究能力。探究與發現式學習是一種培養探究性思維方法的創造性學習。它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杰羅姆·S·布魯納在60年代提出。70年代,80年代它對學習者學習自然科學起了很大幫助。但同時有些學者也指出,探究與發現式學習要充分發揮效用,應至少滿足如下三個條件:(1)學習的教材編寫應遵循結構化;(2)教材應盡可能綜合;(3)學習應不只限于某個學習單元。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學習者很難真正做到探究與發現學習。
Internet網絡的出現使這種學習便于操作。目前Internet網上出現不少這樣的學習系統:該系統一般都是由某個教育機構(如中學、大學或研究機構)設立一些適合特定的學習對象來解決的問題,通過網絡向學生發布,要求學生解答。與此同時提供大量的、與問題相關的信息資源供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查閱。另外,還設有專家負責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疑難問題提供幫助。專家并不直接告訴答案,而是給如“請鏈接某某節點”的啟示。例如美國宇航局(NASA)伽利略項目組為美國的高中生設立了個有關木星的學習系統,學生可以通過訂閱電子郵件得到該組專家們關于木星的最新觀測記錄,并得到權威專家有關木星的介紹。學生或教師可以向專家請教任何問題,專家還給學生一些實際數據,要求他們計算將要發生的天文現象的時間。這種學習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木星的興趣,并破除了對科學研究的神秘感。
(三)資源獲取式學習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人類經歷了5000多年的農業經濟,300多年工業經濟時代。進入7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發展,特別是最近10年全球性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迅速發展,一種主要依賴人的智力資源的新型經濟正在形成。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這種新型經濟明確定義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知識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比資源、資本、勞動力更重要的經濟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創造知識的方法,不斷提高創造知識的能力,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爆炸式”增長,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預測人類的科學知識在當前是每3-5年增長一倍。因此,為適應知識經濟的到來,學習者必須掌握一種新型學習方式:資源獲取式學習。這種學習是通過現代化手段和設備獲得信息,并將獲得的信息整理、加工。網上的大量信息及檢索工具使學習者能快速獲得最新知識,以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增長速率但同時學習者因信息量太大而產生的“迷航”、“信息垃圾”、“知識消化不良”等問題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張詩亞:《教育的生機-論崛起的教育技術學》,四川教育出版社;
[2]梁育騰、王沛清編著《電化教育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