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香 鄒祥平
摘 要:高職語文教學現狀不盡如人意,利用微課資源建設進行課堂教改實踐,成效顯著。
關鍵詞:微課;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1 高職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高職課改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推進速度很快,但大學語文等公共課程則相對滯后。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呼吁高校加強和改進母語教學,高職院校業已認識到職業教育缺失不了人文教育,但是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表明:多數學生在理智上承認語文價值的同時又認為現有課程教學并沒有多大效果,不僅不能達到個人成長、提升職業能力的期望值,而且傳統單一的理論授課模式無法與其興趣和學習習慣相吻合。
從教師角度而言,教師普遍認為高職語文服務于整個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生的知識背景、興趣需求千差萬別,使得公共課在縱向深入、橫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難把握;且高職語文大都大班授課、互動有限,教師往往應付教學任務而忽視教學質量;加之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學習態度對教師教學熱情的打擊,這些都對教師追求高效課堂產生了消極影響。
解決高職語文教學困境,關鍵還在于教師本身:一是應對于學生,須主動教改,把課上好,上出質量、上出特色自然能贏得口碑;二是應對于學校,須主動融入,貼近專業、貼近學生,和職能部門、學生社團合作,主動融入才不會被邊緣化。其中通過教改復活語文課堂,是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微課資源建設及課堂教學改革舉措
微課已被作為一種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手段,得到迅速推廣,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迅速升溫。微課主要以教學視頻為呈現方式,在10-20分鐘的時間內完整地呈現出教師針對某個典型知識點的教學。
微課短小靈活的特征,決定了其用途的廣泛性:微課視頻適合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傳播,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微課制作所需要的資源相對較少,靈活多樣,更便于普通教師參與到信息技術的潮流中來;微課可以成為教師教研交流平臺,通過微課的觀摩、研討,同課程教師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基于此,我們的教改舉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課程標準,針對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制作微課資源,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查詢、復習;二是騰出有限的課堂時間,以微課資源為基礎,開展廣泛的閱讀、思考和交流,促發學生思維,帶領學生思考與表達,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幫助學生逐漸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逐漸提高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能力,逐漸實現醫學人文素養的升華。
3 微課資源建設及課堂教改成效
早前我們也已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教師開設專題講座、學生開設微型講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師專題講座中涉及到不少高職學生頗感費解的知識,加上專題講座基本上是教師一人的講壇,學生理解掌握情況往往并不如教師預期的理想,從而導致這樣的課堂雖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效果還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近兩年,我們梳理出這些年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并制作成短小精致的微課,以供學生課后自學、查詢,這樣就能從某種程度上克服“課堂中一耳帶過、課后過耳皆忘”的現狀。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依據課程標準擇取內容、開發微課資源。
從教學規律分析,絕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制作微課。我們認為語文微課的內容選擇應基于課程標準,選取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選擇“點”而不是“專題”,是因為微課時長不過15分鐘左右,主題太大、內容龐雜難以講清楚。
通過研討和交流,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梳理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并依據知識間的關聯程度形成若干微課系列。比如就傳統思想文化專題,我們選擇“孔顏樂處”、“人生出處”等核心概念制成一個“儒家的人生觀”微課系列,該系列可以包括3-4個微課,各不一樣但又有一定關聯,可以形成集合;而若干這樣的集合又統屬于某個專題,從而形成“微課——微課系列——專題”的知識層級。其中微課所表達的無疑是有助于深刻理解專題的重點、難點和亮點,只不過它以鏡頭語言更生動地展現出來。
其次是精心打磨微課的教學方案。一個微課雖然只有15分鐘左右的時間,但是教師錄制之前,從講授內容、編排敘述邏輯等方面反復推敲你,以保證講述內容既有深度,也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基于微課資源,探索“閱讀——對話——反思”的語文有效課堂建設。
既往語文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雖然也根據所講專題給學生開出書目布置學生課后閱讀、并借助讀書報告對學生學習情況實施考核。但事實上學生很少深入閱讀,甚至根本不讀,而是借助網絡截取或拼湊完成作業。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環節的喪失,是造成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要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勢必要加強閱讀環節。
借助于微課資源,我們將知識的講授前移至課前,從而讓渡出足夠的時間開展課堂內的集體閱讀,并通過對話與反省來開展深度閱讀,以糾正碎片式閱讀產生的思維惰性、增加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自我體驗,從而真正實現語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利用微課資源開展的課堂教改,實現了翻轉課堂,從而引導學生平時自學、復習;同時騰挪出有限的課堂時間,開展深層閱讀,扭轉了學生碎化閱讀、惰性思維的語文學習現狀,增加了其深層閱讀的體驗,并在“閱讀——對話——反思”的模式中,有助于提升其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