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龍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了“面向未來,育人為本;應用驅動,共建共享;統籌規劃,分類推進;深度融合,引領創新”的高校信息化建設方針,在國家層次上引導高校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高校信息化建設逐漸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邁進。在“智慧校園”潮流推動下,不乏出現盲目跟風建設。本文通過總結部分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情況及所遇問題,探討分析高校如何科學建設智慧校園。
關鍵詞:智慧校園;科學規劃;可持續
高校信息化建設歷經數年不斷更新改進,取得相當成就,近些年,以清華、復旦為先頭引領數字校園建設理念,紛紛建成以實現信息整合、消除信息孤島、網絡在線服務為目標的高校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形式,各高校紛紛將智慧校園建設提升為未來院校的核心戰略目標。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園,又該如何科學建設智慧校園?
1 智慧校園的內涵和特征
智慧校園提出以來,各種對智慧校園的認識層出不窮,不同學者對智慧校園的定義各具特色。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浙江大學提出建設一個“令人激動”的“智慧校園”。這幅藍圖描繪的是: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簡而言之,“要做一個安全、穩定、環保、節能的校園。”周彤等(2011)認為:智慧校園指的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這個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南京郵電大學朱洪波(2011)認為:智慧校園的三個核心的特征:一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二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與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2018年6月7日,國家標準《智慧校園總體框架》(Smart campus overall framework)發布,文件中明確規范了如何部署智慧校園的總體架構、構建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管理系統以及信息安全體系。
綜合諸多學者研究,筆者認為,智慧校園是依托校園網絡(物聯網)基礎建設,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通過智慧校園一體化平臺,實現教學活動,辦公保障,學習生活的信息化,智能化;可分為終端接入,網絡傳輸,應用服務,數據支撐四個層次建設。
2 建設智慧校園面臨的挑戰
通過前期對部分已建設或正在建設智慧校園的高校的參觀和學習,并結合我校在建設智慧校園中遇到的問題,總結主要有以下挑戰:
2.1 現有系統的兼容與數據融合
高校各部門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并非完全同步進行,許多部門根據自身需要獨立引入辦公自動化(OA)系統,導致現運行系統無論是功能還是數據都是基于各自業務范圍的,難以從根本上實現業務的融合和數據的統一共享,出現“信息孤島”。
2.2 人為因素影響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信息化建設的最終服務對象是人,無論教職員工或學生,都是信息化建設的直接受用者。由于不同人員信息化素養水平的參差不齊以及傳統觀念對人工操作的信任度,使得信息化推廣和普及存在一定難度,而且,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無論是校園網絡、系統平臺的運維管理工作,還是用戶服務、新系統建設開發工作都將越來越多,缺乏一批可靠穩定的人才隊伍進行維護和開發,這對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有潛在威脅。而學生也要在一段時間內調整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適應新環境下的校園生活,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3 其他因素
包括資金支持和編制體制的調整等。高校在信息化建設中投入的資金有限,如何利用有限資金最大限度的實現智慧校園建設目標(包括校園網絡升級改造,物理感知層終端布設等),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同時,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編制體制的調整也會對信息化建設造成沖擊;信息技術的引入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
3 科學建設智慧校園
1)在智慧校園的建設初期,必須統籌規劃,科學劃分,階段建設,充分聽取各方面的建議和需求,從頂層設計到業務分化,做到盡可能詳細全面;了解相關最新技術,綜合現有設備及預算采購設備,保證技術硬件支撐;制定提出統一數據存儲標準,打通現有的“信息孤島”,完成各類數據的全面收集、存儲和分析,實現數據融合統一,特別是要保證可利用大數據處理工具,進行高層次的輔助決策。
2)智慧校園建設的主要體現即為智慧校園系統平臺的應用。平臺建設不能完全打破現有系統而從頭開始,應盡可能利用現有系統預留接口,實現校園平臺與各獨立系統最大程度兼容,減少資金與技術投入,高效快速實現教學和辦公網絡化、智能化。同時,結合教職員工的辦公生活習慣,以“服務教學,服務師生”為核心,搭建靈活、穩定的系統平臺,為今后擴充業務,增添功能預留冗余,允許開放式(多種設備,多類方式)接入,保證規范化運行。
3)智慧校園的建設不僅是設施技術的建設,更是對人的建設。一般教學辦公人員的信息化素養不高和專業技術人才短缺都是制約智慧校園建設的掣肘。信息化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在經過一定階段的業務培訓后,優先保證辦公教學的網絡化應用的暢通;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高校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和對智能化的接受遠超預期;為確保智慧校園穩定持續發展,在將一些用戶服務、網絡運維的工作進行服務外包的同時,要不斷加強高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高素質優秀人才,并注重學院現有人才隊伍的培養,可適當利用現有信息化人才,重點專項培養以解燃眉之急,在建設不斷推進過程中,不斷提高人員信息化素養,真正實現人才的可持續性。
4)安全是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智慧校園的建設同樣要注重安全性,在整體建設中,要始終貫穿安全意識,不僅是對設施安全保護,預防不可預料災情(雷電,火災,地震等)造成巨大損失,同時要防范數據丟失、損壞,這甚至比設備尤其重要,因此,冗余容災措施必不可少。
智慧校園建設任重道遠,只有確定建設目標,科學合理規劃,適應發展需求,靈活機動實施,才能營造和諧校園,真正讓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服務校園,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運武.智慧校園——實現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12.
[2]深圳市教育信息技術中心.智慧教育,成就未來幸福——深圳市“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典型案例集(第一輯). 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05
[3]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鋒. 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開放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