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慶浩

2017年8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55年來,河北省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8月22日,國家林業局專門下發決定,號召在全國林業系統開展向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學習活動。

塞罕壩這個地方,很多年前去過一次,當時只是對當地成片的壯闊的人工林和因此造就的壩上小氣候感到驚訝和感慨,只停留在直觀感受上。根據局里學習活動要求,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塞罕壩精神,我在收集相關資料、認真學習的同時,思考了3個問題,并試圖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認為合理的答案。
就是中央為什么選擇在十九大前夕號召學習塞罕壩精神。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任何重大部署都會有特殊的意義,都會超出活動本身的影響,而且又是總書記作出批示,明確塞罕壩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結合7月份中辦、國辦對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問題發出通報,被稱為史上最嚴。兩個典型,一正一反,都涉及林業,關乎生態,意味深長。充分說明中央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對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方式轉變的堅強決心,也為我們林業人如何更好地開展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理解了這個時間節點的特殊意義,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領會為什么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強調“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宣傳和學習塞罕壩精神的深層內涵,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論述的分量這么重,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力度這么大。
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為什么首先出在林業系統。我理解,第一,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揮林業的主體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林業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同時指出:國有林場是寶貴的生態資源,是國家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森林資源基地,在國家生態安全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從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林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所以說,這個生態文明建設的范例出在林業系統、出在國有林場也理所當然。同時,這也充分說明中央對林業能夠固守根本、堅守底線、轉變理念、創新發展,推動林業現代化建設不斷上臺階的高度認可。第二,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建設的特質相契合。習近平總書記說,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上也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國運興衰、民族未來,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需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而林業的特點大家都知道,周期長、見效慢,但影響深遠,特別需要發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長期堅持不懈的精神,塞罕壩正是林業的典型代表。用林業來詮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質,更形象,更能說明問題。所以,理解了第二個問題,有助于我們對林業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有更充分的認識,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學習塞罕壩精神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林業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全國國有林場4855個,經營面積約0.77億公頃,這么多林場,為什么單單塞罕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范例?我感覺,首先是塞罕壩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個林場的工作條件艱苦,地處高寒、土地貧瘠、風沙肆虐、無霜期短,這是林場建立之初面對的最大困難。正如沈國舫院士說的那樣,塞罕壩處于森林、草原和沙漠過渡地帶,三種生態景觀歷史上互有進退,是全國造林條件最艱苦的地區之一。但就是在這樣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塞罕壩人取得了巨大的成績,55年造了約7.5萬公頃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林,而且是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產生了規模效應,在當地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有組數字更能體現他們的成績: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達到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造就了獨特的塞罕壩精神。塞罕壩人為什么能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創造出這么大的成績,從他們的事跡介紹中,我感到根源應該就在于他們的使命意識,在于他們一直堅守著自林場建設之初就確定的“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塞罕壩人的這種使命意識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字面上,而是實實在在體現在每個人的工作和奉獻之中,從林場領導,到普通職工,這一群人,堅守著同一個使命;塞罕壩人的這種使命意識也絕不是頭腦發熱、一時的沖動,而是融入了林場人的血液之中,三代堅守、一脈傳承。一個人的堅守可能勢單力薄,一群人的堅守,就能迸發巨大的力量,三代人的堅守,這才鑄就了可歌可泣的塞罕壩精神。“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3句話,12個字,相輔相成。以“牢”這個字打頭,更有特殊含義。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牢記使命,是塞罕壩精神的核心,體現了塞罕壩人絕對忠誠的本色。也正是因為牢記使命,塞罕壩人才能做到在挫折、失敗甚至是從絕望中一次次站起來,才能在“飛鳥無棲樹,黃沙滿天飛”的荒原沙地堅定了艱苦創業的決心;也正是因為牢記使命,塞罕壩人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堅定做到算好經濟賬和生態賬,做到只要影響到樹,影響到綠,眼前的大錢也不掙,堅決摒棄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一切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做法。始終堅定“生態為先”的理念,形成了“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也才形成塞罕壩綠色發展的精神。
理解了以上3個問題,幫助我更好地領會了學習塞罕壩精神的政治意義,也讓我更加理解了塞罕壩精神的深刻內涵。
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在會見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時強調: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造就的不僅僅是一座“美麗高嶺”,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通過對塞罕壩大量鮮活生動的事跡的了解和學習,我切身體會到,塞罕壩人每人每天只種幾棵樹,不起眼,但大家一起,時間久了,便能種成一片林子,大到可以改變氣候;塞罕壩人單個人的事跡看似普通,就是種樹,很簡單,但這些事跡匯在一起便鑄就了生態文明建設范例的塞罕壩精神,感人至深。塞罕壩人以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因為堅守,平凡中也可以成就偉大;因為堅守,黨性的光芒在日常的工作中熠熠生輝。
作為一名林業工作者,學習塞罕壩精神,最終目的是要將這種精神落實到我們的具體工作中,而且是要持之以恒地落實下去。
第一,就是要堅定牢記使命的執著信念。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始終牢記責任使命大于天,不忘初心、忠于職責,把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嚴格按照“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素養。始終圍繞林業中心工作,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提升思想境界、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最大力量。堅決杜絕遇到點挫折就想不開,稍有不如意就不理解,碰到點困難就繞著走,避免牢騷滿腹,負能量滿滿。
第二,就是要堅定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敢挑重擔,不計個人得失,心無旁騖,一門心思用在如何把工作搞上去,而不是挑肥揀瘦,哪個容易出成績干哪個,哪個光鮮干哪個。要經得起考驗,在任何困難面前不懈怠、不退縮,千方百計想辦法,百折不撓找出路,多些闖勁,多些毅力,擼起袖子加油干。要善于做基礎工作,從工作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把工作的基礎夯實、筑牢,在基礎數據、基礎信息、基本制度上下功夫,腳踏實地,敢啃硬骨頭,不為一時的轟轟烈烈,不為一己之私利,不給后繼者留爛攤子。要堅持問題導向,科學施策、真抓實干,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和拼勁,凝聚智慧、攻堅克難,做好工作。
第三,就是要堅定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進一步堅定“熱愛林業、扎根林業、奉獻林業”的信念,增強職業自豪感和自信心,全心全意為林業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真正做到“身在林業,興我林業”。要充分認識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認識、充分理解綠色發展、環境保護、構建生態安全對國家發展、民族興衰的重大意義,堅定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自覺做生態文明的宣講者,大力弘揚、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理念,為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為實現“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的美好愿景做出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