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剛
2016年9月第十七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通過了全部8種穿山甲由附錄Ⅱ升至附錄Ⅰ的提案,明確禁止所有穿山甲及其制品的國際商業性貿易。因其食用和藥用價值,在過去幾十年間,全球穿山甲貿易經久不衰,穿山甲野外種群遭受大規模非法獵捕,導致資源銳減,瀕臨滅絕。
鯪[líng]鯉,是穿山甲在古語里最常見的稱謂,“魚”是對其身上甲片的形容,“夌”指在山里面生活,“鯪”形象地描述了穿山甲長得像魚一樣卻生活在山里面。穿山甲是哺乳動物中一個小的類群,在分類上隸屬特有的單型目(Pholidota)、科(Manidac)和屬(Manis),棲息在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的山區森林、灌叢等環境,晝伏夜出。作為夜行動物,它們有良好的嗅覺以協助尋找昆蟲等食物,一只穿山甲可以保護約16.7公頃森林免受白蟻侵害。整個穿山甲家族共有8個現生種,其中4種在亞洲(中華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菲律賓穿山甲),4種在非洲(南非穿山甲,大穿山甲,樹穿山甲,長尾穿山甲)。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穿山甲非法貿易開始盛行。由于高強度的狩獵,中國境內的中華穿山甲數量在過去21年里下降了至少88.88%~94.12%,棲息地種群密度已經低至0.001134~0.056頭/km2,已經瀕臨滅絕。馬來穿山甲種群數量在過去21年減少約80%,菲律賓穿山甲在過去21年間種群數量減少超過50%,預計印度穿山甲正成為非法貿易對象,未來20年減少可能超過80%,分布在非洲的4種穿山甲也在急劇減少。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統計,過去10年至少有100萬只野生穿山甲被盜獵,穿山甲已成為世界上受非法貿易影響最嚴重的哺乳動物。
嚴格來講,就是在越南和中國。我國每年對穿山甲的需求量高達20萬只,大部分從東南亞或非洲通過越南以走私方式入境。從國內破獲的案件來看,截獲的基本上是馬來穿山甲,近年又開始發現非洲穿山甲,這表明穿山甲非法貿易的黑手已經伸向了穿山甲所有種。2008年到2016年2月間,全國查獲的206起穿山甲案件中,經越南入境的最多,主要涉及廣州、昆明、防城港、北海4個城市。

海運即從非洲走私過來的穿山甲由輪船運至公海,再由廣東、福建等地走私人員利用快艇駁上岸。近年來廣東、上海查獲的大批量穿山甲走私案就是典型案例。陸運主要是馬來穿山甲或者在印尼等地某個小島轉運的非洲穿山甲,通過陸路或者海運轉運至與我國廣西東興一河之隔的越南芒街。越南芒街因為其便利的陸路和水路交通條件已經成為向國內走私穿山甲的橋頭堡。穿山甲進入東興后,隨即被分銷至全國,主要被運往廣州進行二次分銷。

在穿山甲非法貿易中,違法犯罪人員往往以地域或者血緣關系結成團伙,據已知情報,在廣東省就有三四個團伙,其中凍品市場基本被兩個團伙兩分天下。而東興至廣州等地的運輸(行話稱保貨)則由一兩個團伙操控。整個非法貿易鏈條中,上下線之間互不見面,貨款分離,僅靠手機聯系,保貨的車輛進行實時定位,涉案車輛內不少都配有三角馬釘、假車牌、對講機和刀具等。團伙之間,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一旦有風吹草動,整個圈子會在短時間內獲悉。2017年6月2日,廣西南寧海關在東興等地對黃某等人走私案收網,當天晚上,湖南森林公安在偵案件的嫌疑人就銷聲匿跡。
《本草綱目》對穿山甲有過明確記載。傳統中醫認為穿山甲的鱗甲及肉均可藥用,具有搜風活絡、通經下乳之功,其血是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特效藥。基于這一理論基礎,穿山甲被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和中藥行業。全國700家醫院臨床使用和約70種中成藥可以合法使用穿山甲鱗片。2016年6月至7月,TRAF?FIC(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一份材料顯示,隨意走訪的35%動物藥材批發商(209家)、62%的中藥店(110家)以及153條網絡廣告非法出售穿山甲片。中國依然是穿山甲制品的最大市場和消費終端。中國每年的需求量20萬只左右,而穿山甲特化的食性(食蟻)和非常低的繁殖率(每年一胎)在根本上斷絕了大規模人工飼養繁殖的可能性,這一龐大的需求完全靠野外捕獲滿足。從2009年到2014年,以商業目的合法出口到中國的穿山甲鱗片約12000公斤,大致相當于24000只穿山甲的規模,除了登記的合法貿易,更多的穿山甲通過走私進入中國。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公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日益強烈,但一部分人仍有畸形消費心理,吃食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究其原因,一是炫富心理,有些人為了擺闊,對野生動物趨之若鶩,對價格昂貴的野味情有獨鐘,野味已不僅是種食物,更是地位、財富和奢華的象征;二是獵奇心理,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一些人對平常的飲食感到乏味,就從而追求一些偏怪的食物;三是有不少人認為,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更高,滋補的功效更好,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馬克思說過: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可以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湖南省森林公安局偵破的胡某等人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中,查獲涉案穿山甲1058只。民警發現,從走私入境、保貨、分銷到制作成食品出售,基本每個環節獲利都會翻倍。700元/kg從東興入境后,經過兩三次轉手,在長沙餐桌上就成了3500元/kg。穿山甲鱗片的售價也一路飆升,黑市價格已經達到4000元/kg。隨著野外種群的暴跌,穿山甲制品的市場價格暴增,暴利催生了集團化的走私貿易網絡。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的206起穿山甲非法貿易案件中,有總數相當于65849只的穿山甲報道被查獲。這與每年20萬只需求量相比,只有約4%的非法貿易的穿山甲被查獲。犯罪行為打擊率直接影響刑罰對犯罪行為的阻卻作用。當一種犯罪行為的打擊率低于10%,刑罰預防作用明顯走低,罪犯的僥幸心理就建立在這個概率上。穿山甲被提升為一級保護以后,其定罪量刑標準并未隨即修改,還沿用8只,16只的分界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刑罰的威懾力。
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穿山甲非法貿易,很多專家學者從教育、科研、人工繁育等方面做了詳盡說明,從生態價值和道德價值上進行宣傳,力圖扭轉人們對其藥用價值的觀念,取得了不錯效果。作為執法人員,筆者認為,只有做到以專業對專業,才能真正挽救命懸一線的穿山甲種群。
縱觀我們的反穿山甲非法貿易行動,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動發現,邊防、海關緝私、森林公安、地方公安等各部門基本都是各自為戰,信息沒有共享,不能形成戰斗合力。建議由打私辦牽頭組建專業情報研判中心,由各警種委派情報民警參加,建立數據庫,及時匯總實時更新案件查獲情況,對涉案人員進行分析關聯研判推送,建立健全“點、線、面”結合的反走私情報網絡,情報導偵。
各警種挑選精干民警,組建專業反穿山甲非法貿易隊伍。針對穿山甲非法貿易特點,從源頭加強邊境管控能力建設,邊防、海關、地方公安機關聯動緝查;在市場管控上下功夫,確保非法貿易交易鏈清晰,發現得了控制得住;培養攻堅克難能力,在打團伙、破大案、摧窩點上做好文章。
穿山甲非法貿易涉及的資金量巨大,按照20萬只,每只0.5萬元的價格計算,一年涉案的資金就達到10億元人民幣。如何將這個龐大的黑金洗白,邊貿公司、地下錢莊是非法貿易團伙首選,以前我們在這一塊未引起重視。2017年7月1日,《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16〕第3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實施,這給打擊穿山甲非法貿易一個強有力的利器。《管理辦法》相比以往反洗錢監管規定的最大變化,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將自然人大額現金交易報告標準從原先的當日單筆或累計交易人民幣20萬元以上,調整到5萬元以上,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報告標準維持不變;二是要求金融機構建立與完善交易監測標準、交易分析與識別、涉恐名單監測、監測系統建立和記錄保存等;三是新增非銀行支付機構、保險專業代理公司等機構履行反洗錢監管義務。此外,非自然人銀行賬戶境內和跨境的大額轉賬交易額度超過人民幣200萬元或等值20萬美元外幣;自然人銀行賬戶境內大額轉賬交易規模超過人民幣50萬元或等值10萬美元外幣;跨境大額轉賬交易超過人民幣20萬元或外幣等值1萬美元,也需要向相關部門報備。執法機關要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健全和完善專業反洗錢工作機制。通過反洗錢監測系統及時發現并跟進非法貿易犯罪線索,斬斷非法貿易團伙利益鏈條,從根本上摧毀非法貿易賴以生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