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賀曉生
我每次看著術后離開住院部的患者,心里總是有說不出的滋味。一是為他們高興,因為手術成功;二是為他們擔憂,擔心再次復發!患者出院,腦瘤的治療到這里僅僅是終結了一個小小的段落,術后的康復和預防復發才是“抗瘤戰役”的真正打響!這些身心已經受到嚴重打擊的腦瘤患者,他們能平安走過今后的康復路嗎?
腦腫瘤是可以治療的。當腦瘤被確診后,醫生通過手術、放療、化療、中藥治療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系統治療,但我們發現,同樣的治療方式與方法,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卻往往出現不同的效果:腫瘤級別相同,位置類似,性格樂觀者往往會有更好的生存期;而那些悲觀厭世的患者,卻早早過世。
腦瘤患者通過系統的治療,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提高。不過,良好的療效離不開科學嚴謹的治療,也離不開患者心理和生活方式的配合。生存較長患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心態平和,性格樂觀。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癌癥患者200萬,且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已經死亡的癌癥患者中,80%以上不是死于治療期,而是在結束常規治療以后的康復期。特別是手術、化療后的患者存在諸多心理問題,悲觀的心理陰影,導致患者最終難過“心理康復關”。通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表明,惡性腦腫瘤的發生、發展、治療效果以及復發、轉移、康復等,均與情緒、性格變化密切相關。健康的身心與健康的身體同樣重要,癌癥康復需要“身心兼治”,不僅包括軀體康復,更應強調心理康復、社會康復。
腦瘤患者在術后,應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活動,與同事好友多多交流,參與健康恢復的討論與實施,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至少每周參加1次與治療康復有關的集體活動。
事實表明,那些對生命具有豁達的態度,能積極參與群體抗癌活動的患者,擁有更強的戰勝疾病的信心,其生存期和生命質量都大大好于那些心態悲觀,且很少參與群體抗癌活動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