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文
(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2)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商務”的逐步融合,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在助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憑借其自身特點對實體經濟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因之凸顯出諸如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戶籍管理難以界定、稅收征管難度大等方面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山東省工商、稅務部門電子商務管理實踐進行分析,探討適用于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頂層設計提供參考借鑒。
廣義上來講,電子商務是指在某個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互通和開放性的網絡環境下,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方式,交易雙方異地遠程進行各類商貿活動,從而實現購買者在網上完成購物、商戶之間在網上交易和交易雙方通過電子支付完成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
狹義上來講,電子商務是網絡電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上銷售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消費者利用網絡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或服務,進而通過第三方平臺把錢支付給商家,商家通過第三方平臺把商品交付給消費者的一種商品交換或商貿活動。*轉引自楊修:《我國電子商務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形成機理研究》,吉林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
目前,電子商務的主要模式有:C2C、B2B、O2O、B2C、C2B 等,其主要特征是在互聯網(Internet)、增值網(VAN,Value Added Network)和企業內部網(Intranet)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絡化。
1.流動性:依托信息化的高速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在數據傳輸、信息查詢、業務辦理、資金流轉等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快速流動性。
2.虛擬性:電子商務,顧名思義,都是通過虛擬化電子數據來進行記錄和傳遞,它用數據信息流取代了傳統的實物流轉,不僅提升了效率,而且節省了人力物力,實現了商務活動在時空上的無限擴展。
3.商業性:無論什么形式的電子商務,都具有商業性的特質,都是為了實現交易或者為實現交易服務,其交易過程都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價值規律和法律法規。
4.開放性:電子商務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隨意地進行相關的商務活動,使商務活動不再受到地域、時間、天氣、語言等條件的限制,極大地提升了商務活動的范圍,進一步帶動了商業的全球化進程。
5.集成性:電子商務是各類網絡技術、商務規范、信息技術的廣泛集成,代表了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最新趨勢,并且由于空間的無限擴展,電子商務也是各類信息的大規模集合,允許我們對集成信息進行分析匯總,更加易于掌握相關的經濟趨勢和律動。*轉引自楊修:《我國電子商務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形成機理研究》,吉林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
1.電子商務與經濟的關系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商業模式,本身具備了非常大的增長潛力,電子商務交易額、尤其是網絡零售額對消費具有極大的提升作用,并能夠通過消費乘數效應促進經濟增長。首先,電子商務通過節約企業運營成本來帶動經濟增長。電子商務使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或需求方,減少了產品市場上的多余流通環節,縮短了社會價值轉化流程,使交易成本大大減少,使得交易主體之間能更加快捷、高效、節約地完成相關交易,提升了經濟行為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其次,電子商務提升了經濟管理的效率。電子商務促進了經濟行為的信息化,實現了電子商務與企業內部供應鏈信息系統的高度集成,使管理機構輕型化、網絡化,管理組織柔性化。最后,電子商務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消費。電子商務使得原本復雜的消費過程得到極大的簡化,消費者足不出戶便可以隨意選購世界各地的所有商品,打破了消費在時間、地域、距離上的阻礙,極大地釋放了消費潛力,促進了消費增長。
2.電子商務與稅收的關系
一方面,電子商務的發展為稅收開拓新的領域,從而增加稅收收入。同時,電子商務的發展為稅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動力,促進了稅收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另一方面,稅收的發展也會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稅收的增加能使國家有充足的資金來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互聯網和電信技術,改善相關硬件設施,出臺各類優惠政策,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而且,稅收能促進電子商務產業的不斷完善和升級,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只有不斷走向正規化、信息化、集約化,才能真正適應現代稅收的要求。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監測數據顯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5年4月。:2014 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 13.4 萬億元,同比增長 31.4%,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10.6%,同比增長32.5%。其中,B2B 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 10 萬億元,同比增長 21.9%。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 2.82 萬億元,同比增長 49.7%。2014 年電子商務市場細分行業結構中,B2B 電子商務(包括:規模以上企業 B2B 電子商務和中小企業 B2B 電子商務)市場份額占比 74.6%、網絡零售市場份額達 21%;O2O(指本地生活服務 O2O)市場份額占比 4.4%。截至 2014 年 12 月,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 250 萬人。目前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 1800萬人。
一是電子商務的技術基礎不牢。如今,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技術革新的時代,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依靠發達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支持平臺,需要足夠開放透明的政策、法規、社會輿論等,需要構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整體網絡。而在這一方面,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還遠遠不夠,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化和社會化的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管理和運營模式仍然比較松散,比較單一,短期內得益于巨大的網民基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長此以往,不利于電子商務產業的規?;图s化發展。
二是電子商務的誠信體系不健全。誠信體系是一種商業模式賴以生存的基礎。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在誠信體系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如隨著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商品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問題等比較突出的誠信問題開始不斷增多。當前我國電子商務主要是在第三方的網絡電子商務平臺上進行,電子商務平臺多為電子商務企業運營,這些企業往往只關心平臺交易數額的增加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于平臺上各類商務用戶的誠信度并不是特別關注,對失信行為也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控。
三是電子商務缺乏法律支撐。電子商務近年來雖然發展迅猛,經濟地位不斷提升,但作為必要支撐的法律政策方面的建設仍然較為滯后。世界主要電子商務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大多沒有出臺明確的電子商務扶持和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這就造成了電子商務市場的混亂,容易出現虛假交易、無序發展、信用欺詐等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不利于電子商務和整個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
四是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不到位。電子商務的規模產值在不斷提升,但是它卻一直游離于國家正常的經濟稅收體系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公平現象。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一樣都是從事商品交易、服務交易、各類金融類服務,二者存在實際的競爭關系。然而實體經濟作為我國稅收的主體,向來嚴格執行國家的稅收政策,履行繳稅義務,如果電子商務游離于國家的經濟稅收體系之外,其經濟成本必然遠遠低于實體經濟,這樣就造成了經濟發展中的不公平現象,必然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對于電子商務本身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也是不利的。*轉引自王蘭:《對電子商務征稅問題的一點思考》,《法律雜談》2012年第5期。
1.電子商務工商管理難點
一是戶籍管理問題。電子商務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工商戶籍管理體系,虛擬化的戶籍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工商部門沒有可靠的手段來獲取和甄別轄區內電子商務主體的戶籍信息,管戶問題出現。
二是網絡商務給工商行政管理的地域管轄原則帶來了巨大挑戰。因為傳統商務活動的監管一般以屬地原則確定管理權限,而電子商務地域牽涉復雜,使得管理歸屬成為一大問題。相當一部分的電子商務活動甚至跨越國界,涉及到不同國家的經濟主體和多國的市場交易法律規定,如何處理網上跨國交易的問題,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必須研究的問題。
三是網上違法商業行為盛行。工商部門有責任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電子商務商場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各類商業違法行為頻發,消費者的權益被損害。例如,廣告作為電子商務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成為我國當前電子商務的重要一環。而網上廣告長期以來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各種夸大其詞甚至是完全虛假的廣告充斥著各個網站。這些廣告危害性很大,不僅誤導消費者,而且有不少違反了《廣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
四是法律法規滯后,監管執行難。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手段和經營行為,原有的經濟管理法律法規已經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規范,工商部門有關電子商務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嚴重滯后,雖然近年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都對電子商務平臺強化了責任和義務方面的要求,但是實施細則和行政處罰方式不夠明確,導致執法人員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違法行為和消費者申、投訴時手足無措,使不法商家逍遙法外,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2.電子商務稅收管理難點
一是對稅收原則造成沖擊。首先,對稅收公平原則造成沖擊。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建立在國際互聯網基礎上的與傳統有形貿易完全不同的“虛擬”貿易形式,往往不能被現有的稅制所涵蓋,導致傳統貿易主體與電子商務主體之間稅負不公,從而對稅收公平原則造成沖擊。其次,對稅收中性原則造成沖擊。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的課稅方式和稅負水平不一致,因稅負不公而導致對經濟的扭曲,因而對稅收中性原則產生沖擊。再次,對稅收效率原則造成沖擊。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中間人如代理人、批發商、零售商等,直接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中間人的消失,將使許多無經驗的納稅人加入到電子商務中來,這將使稅務機關工作量增大,無疑將影響到稅收的效率原則。
二是對于各稅種的沖擊。其一,電子商務對增值稅課稅的影響?,F行增值稅通常是適用目的地原則征收的,對電子商務而言,銷售者不知數字化商品用戶的所在地,不知其服務是否輸往國外,因而不知是否應申請增值稅出口退稅。同時,用戶無法確知所收到的商品和服務是來源于國內或國外,也就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應補繳增值稅,不僅導致按目的地原則征稅難以判斷,還對稅負公平原則造成極大影響。其二,對所得稅課稅的影響?,F行所得稅稅制著眼于有形商品的交易,對有形商品的銷售、勞務的提供及無形資產的使用都作了區分并且規定了不同的課稅規定。在電子商務交易中,交易方可借助網絡將有形商品以數字化形式傳輸與復制,使得傳統的有形商品和服務難以界定。網上信息和數據銷售業務,由于其具有易被復制和下載的特性,模糊了有形商品、無形資產及特許權之間的概念,使得稅務機關難以通過現行稅制確認一項所得究竟是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還是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導致課稅對象混亂和難以確認,不利于稅務處理。
三是對現行稅收法律的沖擊。電子商務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型交易方式,網絡貿易的飛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交易移至網上交易平臺進行。現行稅法雖然規定,商品買賣須繳納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相關稅收,但由于現行稅制是以傳統實體貿易為基礎建立的,因此目前無論國家還是地方層面都沒有電子商務網絡交易的相關法律規定?,F行稅法中既沒有針對電子商務交易行為的相關條款,也沒有對網上個人交易收入所得的性質進行明確,在電子商務稅收立法方面目前我國仍然處于空白狀態。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稅務機關難以將電子數據作為稅務檢查和處理的依據。
四是國際稅收管轄權的潛在沖突加劇。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交易的數字化、虛擬化、隱匿化和支付方式的電子化使交易場所、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地難以判斷,以至于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失效。而如果片面強調居民稅收管轄權,則發展中國家作為電子商務商品和服務的輸入國,其對來源于本國的外國企業所得稅稅收管轄權,將被削弱或完全喪失,這顯然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因此,重新確認稅收管轄權已成為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重大問題。*轉引自李九斤、徐暢、肖輝義:《電子商務環境下稅收征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3期。
五是電子商務引發的國際避稅問題。電子商務的高流動性和隱匿性使得征稅依據難以取得。企業可以通過變換在互聯網上的站點,選擇在低稅率或免稅國家設立站點,達到避稅的目的。電子商務的發展在促進跨國公司集團內部功能的完善和一體化的同時,使得跨國公司操縱轉讓定價從事國際稅收籌劃變得更加容易。此外,電子商務具有信息加密系統、匿名式電子支付方式、無紙化操作及流動性等特點,稅務機關難以掌握交易雙方具體交易事實,相應地稅務機關很難確定合理的關聯交易價格以做出稅務調整。
在扶持、引導和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的前提下,穩步推進我國的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是促進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的必然選擇。為積極應對電子商務對現行工商和稅收管理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山東省工商、稅務管理部門依托開發應用的“電商網絡監察輔助系統”和“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在電子商務管理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實踐。
山東省工商管理部門將電子商務市場監管作為新形勢下履行市場監管基本職能的主陣地,依托研發的“電商網絡監察輔助系統”,積極創新監測、巡查、辦案方式方法,建立了一整套網絡市場監管執法體系,推動了電子商務網監工作向縱深發展。
1.開發應用“電商網絡監察輔助系統”。該系統通過采用網絡交易信息自動收集和文本語義特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相關地區的電商主體數據庫,同時提供搜索和相關分析服務,通過系統軟件的實時更新、監測,實現對電商信息的實時監察。系統共分四大模塊,分別是數據庫自動抓取模塊、文本信息深度分析模塊、電商數據存儲模塊以及相關信息導出模塊。系統監測的目標共有全國25家主流電商網站,盡可能全面地掌握網絡電商的經營信息。針對電商和店主的名稱、性質、地址、聯系方式、所屬行業、主營業務、核心產品等信息,系統根據地址、取得的電話號碼分段,對不同區域的電商進行分流,然后分發到各轄區工商所,有計劃地開展對網店的監督檢查工作。
2.依托“電商網絡監察輔助系統”,加強電商市場監督檢查。對網店實行“雙線巡查”,即網上巡查和實地巡查相結合, 做到“底數清、戶數明、監管實”。一方面依托山東省網絡監管信息系統和電商網絡監察輔助系統,實施網上巡查;另一方面,在網上巡查的基礎上,對涉嫌違法行為的網店進行實地巡查。同時,針對群眾申訴舉報熱點,開展以商標侵權、網絡團購、民營醫院等為主題的巡查活動,將加強日常監管和開展專項整治相結合,實現電子商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3.依托“電商網絡監察輔助系統”, 采取四項舉措加大對網店違法經營行為的查辦力度。一是“四項比對法”。將網店信息與經濟戶口核準信息、與企業提交的年檢材料、與工商部門“守重企業”、“消滿單位”、“馳著名商標”等資質榮譽數據庫相比對,將網店所在地與商品發貨地相比對,從中鑒別網絡經營信息真偽,加強對“隱性”網店的監管。二是快遞物流企業信息倒查制度。針對網絡銷售以快遞、物流為主的特點,推行快遞物流企業信息倒查制度,通過獲取運單信息摸清并實現對區域內淘寶、當當網店的監管。三是全程網絡團購行為監管模式。針對網絡團購的飛速發展,實行了“事前建檔、事中巡查、事后回訪”的全程網絡團購行為監管模式。團購活動上線之前,組織方將團購資質、團購內容等信息報送到網管中心建檔;網絡監管員定期對團購行為進行網上和實地巡查;團購結束后,網絡監管員對組織方、團購商家和消費者進行回訪核查。
山東省國稅部門針對電商經營特點,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依托開發應用的“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實現了電子商務海量經營數據的自動化采集,建立了電子商務涉稅數據分析及風險預警機制,為加強電子商務稅源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支撐。
1.開發應用“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該平臺包括外網子系統和內網子系統兩部分,外網子系統采集全國各地電子商務的海量數據,通過對采集數據的清洗和規則轉換,進行大數據處理,建立電子商務涉稅經營數據庫;內網子系統實現企業電子商務涉稅經營數據與稅務系統數據的比對分析功能,通過關聯企業稅務登記、納稅申報、資格認定、發票等稅務系統已經掌握的數據,建立分行業、分地域、分企業、分產品的數據分析模型體系,實現了數據比對、疑點推送、統計和查詢等功能,并銜接稅務風險管理平臺,實現了電商網站在線搜索、經營數據統一采集、海量數據集中存儲和風險預警統籌發布。
2.依托“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強化對電商市場稅源監管。首先,將外網采集的電商企業注冊信息與綜合征管系統稅務登記信息進行比對關聯,確定納入監控的全省電商納稅人名單。其次,根據確定的電商納稅人名單,在外網按月采集其經營信息,與其綜合征管系統稅務登記信息、稅種登記信息和納稅申報信息進行比對關聯,分析識別涉稅風險疑點,定期向全省發布。第三,采集各地信息落實反饋結果,提供電商稅源分布、風險狀況和工作成果等查詢統計功能。
3.依托“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分級處理電商異常信息。本著“由易到難、先試行后推廣”的原則,目前該平臺主要針對天貓商城B2C模式試行。具體方式是:由省局根據“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統一分析識別電子商務涉稅風險,并通過稅收風險管理系統發布風險疑點;基層稅源管理單位統籌風險應對,通過稅收風險管理系統進行結果反饋。2014年,山東省國稅局確定了登記狀態異常、稅種登記狀態異常和申報異常三大類疑點信息,涉及疑點納稅人2378戶次,分批下發至全省進行試驗性評估,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管理有效方法,不斷強化稅源專業化管理。
山東省工商、稅務管理部門從自身管理實際出發,依托全新的電子商務信息化管理系統,從戶籍界定管理到稅收征收管理,打造了“工商+稅務”管理模式的雛形,形成了電子商務上游到下游全程系統化管理閉環,初步建立起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體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促進職能到位,樹立執法權威。自開展網絡監管工作以來,工商部門通過查處違反商標法、產品質量法、企業登記管理法等案件,淘汰了一批不規范、不正規的網絡店商,凈化和維護了網絡市場秩序。稅務部門依托“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對網絡電商的監控不斷加強。電子商務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推行,進一步規范了電子商務運營,促進了電商業戶稅法遵從度的不斷提高。
2.規范基礎管理,增加稅收收入。自“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推行以來,稅務部門針對部分正常銷售電商納稅人轉為非開業狀態的情況,強化了稅務登記基礎管理,夯實了稅源稅基。同時,通過對下發的疑點納稅人進行試驗性評估,糾正了部分電商企業存在的稅收管理問題,并督促企業自查補報了稅款。
3.促進公平競爭,助推電商發展。將電商納入監控管理體系,為各類企業發展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從長遠看,既有利于各種交易形式、各個交易主體的稅負均衡,保障實體經濟不因無序競爭受到侵害,也有利于督促電商主體依法經營,促進網絡經濟加強行業自律。同時,通過對電子商務進行系統化的經濟稅收管理,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市場運行,剔除了影響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的不利因素,把電子商務推向了一個有序、合理、規范的運行軌道。
4.探索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借鑒。目前電子商務正處于蓬勃發展期,作為新興事物,國家相應的管理還不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對電子商務認識的加深,各類管理舉措定會不斷完善?!半娚叹W絡監察輔助系統”和“電子商務稅源監控分析管理平臺”的應用,打造了“工商+稅務”管理模式的雛形,在一定程度上為山東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電子商務管理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鑒,為下一步強化電子商務市場的經濟稅收管理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
為有效應對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的現實需求,適應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本文立足山東省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實踐,從法制建設、專業管理和部門協作等角度對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提出相關對策及建議。
我國現行經濟稅收方面的法律是建立在有形商品交易基礎之上的,無法完全解決電子商務的經濟稅收問題。因此,加快電子商務立法對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務有序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在法律中重新界定有關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的基本概念,具體包括“居民”、“常設機構”、“所得來源”、“商品”、“勞務”、“特許權”等電子商務相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其次,在法律中界定電子商務經營行為的工商管理范圍和經營者必須遵守的市場法律法規。明確電子商務經營行為的稅收管理范圍、課稅對象和日常征管模式。最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逐步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電子商務經濟稅收法律和其它配套的法規,并在此基礎上逐步規范和完善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體制。*轉引自張繼彤:《國際電子商務稅收立法趨勢與啟示》,《經濟工作》2008年第13期。
按照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的不同,對電子商務經營者實施差別化管理?;贐2B(企業對企業的營銷關系)、B2C(企業對個人的營銷關系)、O2O(線上到線下的營銷關系)三類經營模式存在實體經營的相似性,對其采取相對統一的經濟稅收管理方式,在此前提下再進一步細分具體的管控制度及方法。對C2C模式(個人對個人的營銷關系),考慮到管理成本,建議通過電商平臺做好日常管理和數據監控。總體上,要以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和交易信息為主要內容,不斷提高信息獲取能力,為有效實施電子商務管理提供支持。
建議從國家層面構建并推行統一的電子商務經濟稅收風險監控平臺,通過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及時有效獲取電商戶籍和經營信息,并結合工商、稅務部門的管理信息系統,開展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的風險識別、排序、比對和核查等工作,為電子商務風險管理提供科學可靠的信息化支撐,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從強化社會協作和信息共享入手,實施國家治理,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專業全程控管。穩步推進全國電子商務經濟稅收管理步伐,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管理格局。加強工商、稅務、金融、海關、公安、物流公司和網絡技術等有關部門及行業的協調配合,共同研究電子商務的運行規則以及電子商務經濟稅收問題的法律法規,形成社會化管理網絡。建立工商、稅務部門與銀行、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運營商之間的網上交易數據共享機制,用信息技術對電子支付和物流進行有效監控,獲得電子商務經營者真實的網上交易數據等等。
從依法治國角度出發,由工商總局、稅務總局、財政部、商務部,甚至是國務院引導學者官員和新聞媒體為電商經濟稅收管理營造輿論氛圍,爭取黨委政府支持、經營者理解和電商平臺配合。從調結構、惠民生和促就業的角度出發,由工商和稅務總局協同財政部、商務部廣泛宣傳針對電商平臺、電商商戶的專項工商、稅收優惠政策,明確鼓勵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發展,支持小微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利用電商平臺創業發展,支持實體經濟和電商經濟互為補充、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