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連州市北湖醫院副主任醫師 陳金偉
由于年紀增大或外傷等原因,導致腰椎間盤退行性變,或纖維環突然破裂,椎間盤的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和(或)馬尾神經,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其最常見的癥狀是腰痛,向下肢放射。
本病占腰腿痛發病人數的84%,好發于25~45歲的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下腰部椎間盤為本病的好發部位,其中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占了絕大多數。
本病屬中醫學“腰痛”或“腰腿痛”范疇。治療上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類。 對初發者建議非手術治療,包括中藥煎劑、中成藥口服、手法推拿、牽引、臥床休息和理療、針灸等,選擇一項或幾項方法進行治療,療效較為肯定。這些方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有的可在家屬的協助下自療,有的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或去醫院就診。
現將適用于初發者的手法推拿和功能鍛煉法介紹如下,供參考。
手法推拿能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粘連、疏通經脈,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起到改善局部血運、減輕椎間盤內壓、促使突出物回納或改變與神經根的位置等作用,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治療本病的手法分兩大類,一是常用的輕手法,二是調整關節的重手法。
此手法主要是松弛腰腿部的肌肉,按壓有關經絡的穴位,達到疏通經脈、緩急止痛的作用,并為施行重手法做準備。具體有按摩法、滾法、按壓法、拿捏法、叩擊法、拍打法和點按法等。
此法用力較重,作用于腰部,使椎間關節產生一定的移位,從而使突出的髓核回納或位置改變,以求減少對神經根的壓迫,或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關鍵手法。此法要求動作準確熟練、輕重有度,否則不但事倍功半,甚至還會加重病情。
牽引按壓法:患者俯臥,雙手拉住床頭,術者令兩助手分別握腋窩和踝部進行對抗牽引,持續5分鐘后;術者用雙掌根按壓椎旁痛點,由輕到重,使腰部過伸,反復3~5次。
俯臥拔腿法:術者一手按壓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側腿部,使該下肢盡量后伸,然后雙手對抗手力,使腿部后伸。連做2~3次。
斜扳法:患者側臥,臥側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于對側下肢上。術者立于患者前面,一手按肩前方,另一手按髂嵴后方,雙手同時反向用力推肩向后,骨盆向前,使脊柱發生旋轉,此時可聽到椎節錯動的彈響。做完上述整骨手法后,再予以輕手法放松。
通過硬膜外麻醉,使患者無痛覺和肌肉充分松弛。在這種狀態下,醫者可為患者施行較重的推拿整復手法,以求松解神經根的粘連、解除壓迫的效果。手法前先行硬膜外麻醉,然后先行電動骨盆牽引約20分鐘,牽引重量約與體重等同或稍大,之后按三位八法進行操作:
屈髖屈膝:患者仰臥,術者一手握踝部,另一手扶膝部,將髖膝關節急速屈曲到最大限度,再快速伸直下肢,左右側各做8次。直腿抬高:將下肢作直腿抬高,達到最高位置時再將踝關節強力背屈,使坐骨神經受到牽拉,左右腿各做8次。
伸腰拉腿:患者側臥,術者一手按住腰骶關節,另一手握踩部,迅速拉腿向后,另一手同時用力把腰推向前突,左右側各做8次。斜扳法:左右側各做1次。
抬腿運腰:患者俯臥,術者用一手臂托起雙腿,另一手按腰部,使腰部過伸,將雙下肢按順反時針方向各轉搖8圈。按壓:患者俯臥,胸部和骨盆下各墊一枕,使腹部騰空,可令兩助手分別握腋部和踝部作對抗牽引,術者雙掌重疊,快速用力按壓椎間盤突出部位,連續8次。抖腰:患者俯臥,雙手抓住床頭,胸部墊枕,術者立于整復床上,雙手緊握患者踝部,在用力牽引的同時,將患者身體進行上下抖動,8~12次。然后,輕手法按摩放松腰腿部。
經上述治療后,患者絕對臥床2~3周,期間可做腰部背伸、直腿抬高、雙腿蹬車等動作。
可分為拱橋式或飛燕點水式。拱橋式又可分為五點支撐法和三點支撐法。每個動作的頻率為10~12次/分,連續做10~30次,每天做3組。
每個動作的頻率為20次/分,連續20~30次,每天3組。
急性期1周后或大推拿術后3天,臨床癥狀已緩解,可在床上做以上練功。臥床練功2~3周后,可戴腰圍下地行走。腰圍需戴3個月,同時禁止彎腰負重及腰部過度扭轉。下地行走后,仍需堅持在床上做腰背肌鍛煉,2個月后逐漸做慢跑、太極拳、八段錦、廣播體操等鍛煉等以鞏固療效。
除此之外,對于疼痛甚者可配合消炎止痛類藥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口服或行硬膜外封閉,以達到止痛的目的。部分反復發作、非手術治療無效、影響生活工作,或游離型脫出臨床癥狀嚴重,或神經實質損害明顯(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或有馬尾神經損害者,應請醫生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