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近日,吳師傅在湖北武漢突發腦出血,若不及時手術,可能成為植物人。武漢某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周醫生為他打破先例,危急時刻一句“先手術,責任我來擔”,把吳師傅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手術后,吳師傅轉危為安,5月15日順利出院。(5月16日《武漢晚報》)
按照常規,手術一定要患者家屬或者本人簽字。然而,吳師傅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如果等家屬趕到,腦損傷程度可能加重,甚至成為植物人。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主刀的周醫生挺身而出,“先手術,有什么責任我來承擔”,從而抓住黃金搶救時刻,使吳師傅轉危為安。
患者急需手術卻無人簽字的情況并不鮮見,醫生“先手術,責任我擔”的勇氣和擔當也屢屢見諸報端,比如,“七旬老人急需手術無人簽字,南通好醫生二話不說先搶救”,“男子株洲突發心梗,家屬未簽字醫生先動手術救人”。盡管沒有獲得患者或家屬的簽字,盡管手術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但無論如何搶救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這些醫生所體現出的醫者仁心和責任擔當,讓我們備受感動,肅然起敬。
不過,“先手術,責任我擔”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精神,更是法律賦予醫生的緊急處置權。《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準后實施。因此,在緊急情況下,醫生有權在征得醫院負責人批準后先做手術救人。然而,由于擔心手術出現意外、家屬鬧事糾纏,以及考慮到費用等問題,一些醫院和醫生不敢、不愿行使緊急處置權,以至于“先手術,責任我擔”變得稀缺。
去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提出“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且不能取得患者意見時,醫務人員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立即實施相應醫療措施,患者因此請求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不予支持;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怠于實施相應醫療措施造成損害,患者請求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應予支持”。簡單地說就是,患者需要急救的,醫生積極施救無需擔責;相反,見死不救則要承擔責任。這一原則體現了司法理性,有助于鼓勵醫生行使緊急處置權,最大限度保障患者權益。同時還應看到,少數患者家屬并不會走法律程序,而是通過聚眾鬧事、無理糾纏等形式向醫院索賠,一些醫院不堪其擾,往往選擇息事寧人。對此,衛生、公安等部門要加強警醫聯動,嚴厲打擊“醫鬧”,解決醫院和醫生的后顧之憂。
此外,一些醫院不愿“先救人”還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如果事后找不到患者家屬,或是家屬不愿或無力承擔治療費用,自己可能要為此買單。對此,有關部門不能只強調“急危重患者先救治后繳費”,必須采取有效的配套措施,比如將醫療消費納入個人征信系統,設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別讓醫生為先救人而承擔不應有的責任。